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概括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6 09:4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区别于大而化之地讨论中国文化的数以千计的著作。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索”“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B.张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C.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
D.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
B.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D.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有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初的“一国两制”
汉朝建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有一项基本的政治安排——“郡国并行”,即封国与郡县并行,“一朝两制”: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县制,早年有七八个异姓王国,后来又有几个同姓王国。
刘邦赢得天下,他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最高就是封侯拜相、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种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正月,诸侯王皆上陈请其汉王为皇帝。”皇帝随即下诏:封吴芮为长沙王,无诸为闽越王。但是,刘邦打心眼里认同的是秦始皇的海内皆郡县,异姓王分封只是权宜之计。刘邦皇帝任内七年半,主要工作就是取缔异姓王,从楚王韩信到燕王臧荼等,先后以各种理由消灭之。同时,刘邦又用同姓王取代之。
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目的是为了屏藩中央。这种屏藩作用,在吕后去世的政局博弈中就体现出来了。吕禄等“吕家帮”掌控朝廷大权时,最先起兵发难的就是齐正刘襄。远在代国的中尉宋昌剖析政变后的时局,认为长安主政的元老,只能拥立刘家人为帝,所列举的几条理由中,属于“硬实力”的就是同姓王的威慑力。后来的政治实践说明,刘邦的同姓分封。与当初的异姓王安排一样,是有现实收益的举措。
同姓分封在文景时代已经显露出弊端。这就是尾大不掉,中央不能掌控地方。各个诸侯国内部并不是贵族式封邑制,而是集权式郡县制。这与西方“我的臣民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的封建制完全不同,不可能发展为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因此,汉代的封国的发展,其结果不是中央制服地方,就是地方作乱取代中央。
“郡国并行”的政治生态在几十年后,汉景帝即位初年,引起一场大祸。以吴国与楚国为首的诸侯王发动叛乱,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吴楚七同之乱以“诛灭晁错”为借口,实质是指向朝廷,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初“郡国并行”的一国两制方针,受到最大的挑战。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汉武帝进一步采取削藩措施,施行“推恩令”,这样数代之后,王国不断变小,自然无法对抗中央政权。秦始皇海内皆郡县的制度,经过汉初“郡国并行”的过渡,在汉武帝时代以更成熟的制度重新巩固下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汉初的“一国内制”》,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说的“两制”指的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封建制和郡县制,这两种制度均衡并存在汉初政权内。
B.帮助刘邦赢得天下的两类人中,“职业经理人”的功劳大于大小“股东”,所以他们战后得以封侯拜相。
C.“郡国并行”的政治生态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让“郡国并行“的制度受到挑战。
D.刘邦打心眼里认同秦始皇的郡县制度,所以取得天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从刘邦到汉武帝,集中论述汉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这个问题。
B.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同姓分封的作用和弊端,列举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三段作者间接引用宋昌的话,说明刘邦分封同姓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汉初的政权。
D.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封建制,对于“两制”中的另外一种制度郡县制则很少提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西汉初年无论是分封同姓王还是异姓王,都是刘邦的权宜之计,但都是有现实收益的举措。
B.从材料看,中国的封建制度与西方的封建制完全不同,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发展为地方自治的联邦制。
C.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数代之后诸侯国逐渐变小,客观上削弱了诸侯的力量,使其没有实力挑战中央。
D.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证明了汉代的封国的发展,其结果不是中央制服地方,就是地方作乱取代中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选秀与大众文化
肖复兴
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街头随机采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模仿者的角色之间没有关系,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联系,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抑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承载的。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民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且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方式,短暂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方式,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一种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显,另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连接在一起了,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不再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影子,或者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能够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以及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从中看到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大众越发理解《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以及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把握和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可以是少数人的事业,但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的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本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1)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红楼梦》选秀的活动“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2)文章第四段中说《红楼梦》的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理由是什么?
(3)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红楼选秀的全部意义有哪些。
(4)假如你也愿意参加这场选秀,你希望扮演哪一个角色?具体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字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