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的担当

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则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

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做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粹的诗人,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

(选自易中天《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士人读书做官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做官以后,也还是读书,有的还要写诗作赋,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B.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读书传家,才是其命脉所系。
C.古代的士人原本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之外,除躬耕外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D.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是如果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如果治学精力过剩,就做做官员,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
A.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南阳出山之后,南征北战,终其一生,为辅佐蜀主刘备、后主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的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
C.刘备寄居刘表时,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不可采”,徒有国士之名。
D.武松得知千方百计杀害自己的蒋门神和张都监之后,就直奔张府,怒杀狗官,蘸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以后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很难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B.梅兰芳作为一名职业艺人,凭借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和在抗战时期传统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表现,被文化界普遍视为士人,备受尊重。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始终仁以为己任,这就是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
D.真正的诗人和纯粹的学人应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诗歌创作和时评撰写,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12: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创新”的悖论
唐科
当代中国,“创新”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作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认为:“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类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与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创新”悖论的具体表现。
【小题2】从本文看,应该如何创新?
【小题3】有学者视创新为一种“软实力”,你如何理解“软实力”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中国成年国民超过半数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数字阅读固然重要,但长期手机刷屏阅读带来不少问题。当人们通过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时,其阅读的内容往往是零散、短小、片断式文字,或是长的内容被折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不良影响。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大部分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不少文章错字连篇、病句不断,甚至还有低俗的内容。当这种“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时,某种程度上也会削弱阅读者的阅读力。诚然,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只要阅读之后,能汲取养分,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都值得推崇,也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了。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深度阅读,督促网络平台提供更优质的精神食粮,严厉打击“流量创作”;管理部门还需尽快完善网络出版规定,要像管理纸质出版物一样管理网络内容;政府更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打通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障碍,引导人们深度阅读。

【小题1】文中“碎片化阅读”有哪些特点?
【小题2】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危害?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当下如何引导人们进行深度阅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苦难

周国文

①没有星光的夜晚,每个人是否都在与自己内心的苦难作战?

②苦难,是人类的孤独苦旅,它在心灵飘摇的深处回眸世间的沧桑,它是被岁月磨蚀的标本被上苍悬在一条艰难的寂寞长路上。

③我从北岛的《回答》中,看到了一个过往时代的不幸与少数清醒者的苦难。诗的震撼人心,首先来自诗人超越苦难的理性思辩。面对一个荒唐、昏昧的时代,诗人率先喊出了“我不相信,这是悲愤的声音,这是常深沉的苦难压在一个民族身上的反弹。”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微弱的应答中,苦难尽管还在背后左右呼啸,可一个英雄主义的声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告白,已是喷涌而出、直冲云霄。或许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个不平常的普通人的苦难观。

④英雄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立住自己道德底线与人格风范的战士,它是那位敢于唾弃世俗的桂冠而仰望神圣的呐喊者。弥尔顿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出现的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士,即使在他失去光明的后半生中,也始终没停止不屈的战斗。

⑤当查理二世妄图复辟的时候,弥尔顿眼疾正重,医生警告他不可参战,否则将双目失明,但弥尔顿为争取自由深感责无旁贷。此时的英国人需要精神上的支柱,他宁可牺牲双眼也要作一个自由思想的卫士。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而弥尔顿的代价则是从此失去了光明。但弥尔顿并没有停止写作和斗争。失去光明的卫士,一个坚强地立足于苍茫大地的诗人弥尔顿,是这样自勉的:“在茫茫的岁月里/我这无用的双眼/再也瞧不见太阳,月亮和星星/男人和女人/但我并不埋怨/我还能勇往直前。”

⑥抗拒苦难是高贵者命定的天职。弥尔顿失明的境遇与坎坷的经历,走的是一条忧伤长路。即使遭遇的是旷世的孤独,但他无怨无悔地选择坚强。

⑦苦难,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素材。而贫乏的时代之所以贫乏,往往在于诗人不知苦难的深刻,人民不知苦难的深广,民族不知苦难的深重。只有承受苦难之后的不屈不挠,才称得上是灵魂的一种坚实状态,才称得上是源自坚强而又返归坚强的精神性存在。

⑧高贵的智者不会易低下自己的头颅,尽管他有过短暂的迷失与麻木,但他历经的苦难越多,对高贵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他把自身的挫折与凌辱当成性灵的启悟,并洞悉到生存更隐秘的内在本质。巴金的《随想录》就是这样一本具备生命厚度的书。

⑨也许难以预期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阴影,总是难以摆脱地缠绕在每个人具体而复杂的轨道上。我们也曾遭遇“悲哀的雾/覆盖着补钉般错落的屋顶”,我们也曾害怕“即使鸽子落在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我们也曾惊心于刀光剑影的步步紧逼,也曾战栗中死神白色的寒光中。但北岛冷峻的声音,给我们灌注的不仅是烈士的力量,更是一曲唱给未来的英雄交响:“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⑩这是苦难者横眉冷对不幸的姿态,这是英雄之美最终的灿然绽放。

【小题1】从全文的论述思路看,作者的苦难观有哪些方面?中心观点是什么?
【小题2】下面是巴金《十年一梦》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一个论据,应该安排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

“1969年我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因为我怀疑‘牛棚’就是‘地狱’。这是我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头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我经受了几年的考验,拾回来‘丢开’了的‘希望’,终于走出了‘牛棚’。我不一定看清别人,但是我看清了自己。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不再是‘奴在心者’,也不再是‘奴在身者’。我是我自己。我回到自己身上了。”

【小题3】文中频繁引用北岛的诗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