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的担当

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则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

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做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粹的诗人,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

(选自易中天《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士人读书做官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做官以后,也还是读书,有的还要写诗作赋,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B.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读书传家,才是其命脉所系。
C.古代的士人原本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之外,除躬耕外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D.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是如果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如果治学精力过剩,就做做官员,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
A.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南阳出山之后,南征北战,终其一生,为辅佐蜀主刘备、后主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的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
C.刘备寄居刘表时,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不可采”,徒有国士之名。
D.武松得知千方百计杀害自己的蒋门神和张都监之后,就直奔张府,怒杀狗官,蘸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以后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很难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B.梅兰芳作为一名职业艺人,凭借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和在抗战时期传统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表现,被文化界普遍视为士人,备受尊重。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始终仁以为己任,这就是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
D.真正的诗人和纯粹的学人应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诗歌创作和时评撰写,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12: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D.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C.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D.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D.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
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杜交隔离,与他人切断联系。但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神它。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
研究表明,孤独会导致抑郁,而从小感到孤独的人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孤独(或抑郁)的人。2009年,英国开展了一项针对300名5~13岁儿童的研究,他们发现,孤独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陷入抑郁,发生睡眠障碍,甚至影响学业。这项研究中的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疏远,另一部分则与同龄人关系冷淡。比利时鲁汶大学心理学家马利斯·马埃斯的研究显示,只有那些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感到孤独的儿童,才更有可能害羞、被欺负以及变得抑郁。
大学生人群中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孤独的学生有了知心好友后,会和所有人的表现一样。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他人是产生孤独感,或让这种感觉持续存在的原因。有调查表明,有孤独感的儿童与青少年都不太信任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孤独”的含意?
【小题2】孤独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小题3】从全文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摆脱孤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计算机能否具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智能这个问题上,有些报道认为既然机器在围棋上能够战胜人类顶尖高手,那么它在心智水平上也不会比人类差,甚至它很快能够战胜和控制人类。那么,机器究竟能否企及甚至超越人类心灵?
从心理学的划分来看,心灵具有认知、知觉、行动以及意识与自我意识这样一些基本模块。而当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涉及的是认知层面。最近,又有研究通过模拟人类的大脑来“全方位地模拟人类心灵”。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了一个名为Spaun的机器,它可以做基本认知活动,也可以做一些拷贝行为,还可以犯类似人类的错误。该研究的主持人以利史密斯认为人工心灵的时代就要到来。
然而,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像以利史密斯这样的乐观者预测的那样,会企及人类心灵并超越人类心灵呢?对此,笔者将从人类心灵的本质这一维度来考察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有没有什么界限或鸿沟。主观性是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一种心灵特征,而这种心灵的主观性方面本质上是与第一人称视角相结合的,主体了解自身意识状态内容的方式也是无法向他人开放的,是私密的。而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却可以外在地由多个视角来理解,因为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被设计的,是可以复制的。它对信息的接收,也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所与,而非主动吸纳;对于信息的处理,它最多只是进行一种第三人称式的观察和操作,而并非第一人称式的亲历。设计者是可以随时获知它内在的处理状态和信息内容的,即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可复制的和可共享的。能不能共享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条鸿沟,同时,它也会带来如下鸿沟。比如人工智能是一个集体,它们可以随时连接起来,而人类心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再比如人类有情绪性,机器是没有情绪的;人类在下围棋时经常会犯错误、遭受失败,但是机器不会,即便机器出了错,也要归咎于我们的算法以及我们给它的数据。
那么以上这些鸿沟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心灵的很多重要特征,比如自主性,但自主性概念本质上是排斥模仿的。而且,自主性还会涉及我们的行动和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又很难实现,因为数据的完全共享性与自我意识的个体性难以兼容。另外,我们的认知、知觉和行动模块里面又存在现象性。即使我们了解清楚了大脑的构造,在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也无法做出这种现象性的东西来。自主性和现象性可以说是人类心灵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心灵与人工智能之间更深层次的差异,它根植于人类个体的肉身性,这和数字的可共享性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而这正是两种心灵的异质性的基底。
总之,从目前人工智能的进展来看,我们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让机器具有认知之心。但由于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的根本性的不同,要让机器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心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陶孝云《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心灵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机器在人机围棋大战中的优异表现,表明机器已经能够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心灵。
B.功能性大脑模型的发明,表明人工心灵在认知、知觉等各个层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
C.因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被设计的,所以它无法呈现出主体的主观性与主动性。
D.因数据与自我意识的特性难以兼容,所以人工智能很难模拟人类心灵自主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类心灵的基本模块,为下文的论述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B.文章用以利史密斯的例子,展现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也间接指明了研究方向。
C.文章第三段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有科学研究的理论阐述,也有典型事例的支撑。
D.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存在的鸿沟,及其产生的根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并非第一人称式的亲历,无法模拟人类了解自身意识状态内容的方式。
B.在信息接收和处理方式上能否共享是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之间非常重要的区别。
C.自主性和现象性是人类与机器的根本区别,这也决定了机器难以超越人类心灵。
D.因为人工智能难以突破异质性的基底,所以它的发展前景堪忧,实用价值较低。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减负,就不能不说火热的校外培训。校内减负校外补,成为许多家长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学校贯彻教育相关政策,采取措施进行减负,已将负担降到一个合理范围;另一方面,补习成了家长的共同话题,“加班加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抢跑行为比比皆是。校外培训机构是根据市场需求产生的,不是因为校外培训机构多了而导致学生负担加重,而是高考、中考的竞争压力催生了补课需求,在教育落后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是校外培训热的另一个原因。教学水准过硬、有口皆碑的中小学数量有限,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刚需一直存在,家长们只能向校外培训机构寻求帮助。
校外补习要在孩子有兴趣的前提下、基于全面发展需要而进行“学有余力”的补习,而不是建立在焦虑的基础上跟风攀比,为了补习而补习。家长不要把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要让兴趣成为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在补课这件事上,理性不要缺位。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同行恶性竞争抢生源,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办学资质,绝大多数代课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不仅同行之间竞争火热,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最大对手其实是在外兼职的学校老师。有的老师受利益驱动,会劝学生参加校外指定的补习班,甚至有的老师讲一半留一半,进行“阉割式”教学,倒逼学生上补习班。从长远来看,规范培训机构只是第一步,要让全社会认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眼前的直接价值,而孩子的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则是伴随其一生的长远价值。
(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解释“‘阉割式’教学”的含义。
【小题2】根据材料,概括当前校外培训热的原因。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我们应如何看待校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