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就是如何让“政治状态”和“自然状态”共同存在于一种更高的状态中。同样道理,美国要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如何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和厮杀,让两者为构筑一种更加恢弘的空间秩序贡献各自的独有元素,正题和反题在此被综汇为合题。综观世界史,很多文明都毁于野蛮的打击,很多政治理论也无法解决治乱更替的“黄宗羲定律”,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这些失败的文明与学说不具备兼容“反题”的体质、胸怀和智慧。

(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林国华《从荒野角度看美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洲新大陆被欧亚旧大陆称为“对极”,美利坚建国后完全延续了美洲的悖反特质。
B.相比于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与荒野之间的冲突更重要,卡普兰意识到了这一点。
C.“黄宗羲定律”是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很多政治理论无法解决。
D.美国“逃离”文明并不是抛弃文明,而是兼容野蛮,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美洲的“对极”引出美国的“对极”,接着指出荒野是美国“对极性”的一个方面。
B.作者以卡普兰的《荒野帝国》直接印证“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这句话。
C.文章通过论述美国文明与野蛮的共存、正题与反题的综汇,将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提到霍布斯等人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是因其与如何让文明与野蛮共存具有相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社会是多元的,因为美国能够兼容“反题”,能够让文明与野蛮终止厮杀。
B.美国的“对极性”使其政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得以和谐共存。
C.综观世界史,如果很多文明有能力兼容“反题”,很有可能会避免毁于野蛮的打击。
D.美国的成长史启发我们,一个民族要强大,就要让敌对双方势力相当,发挥各自优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5:4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灌
蔡楠
春上,村主任陪着乡长来到陈九炳的苇田里。那时候,陈九炳正猫腰撅腚给半腿高的苇子锄杂草、去杂苇。绿油油的芦苇在春风中抖擞着,歌唱着。几只呱呱鸟扯着嗓子叫着,在陈九炳的脚下跳来跳去。
村主任说,九炳,乡长来看你了。
陈九炳直起腰来,用手背抹抹汗,哎呀,乡长啊,你咋还亲自来了呢?一只呱呱鸟蹦到了乡长的脚面上,乡长呵呵一笑,老陈,都说你是难剃的头,我不来,这头剃不了啊!
陈九炳把锄头往地上一戳,乡长说哪里话?俺小老百姓头发长了,随便拿个刀子刮吧刮吧就成了。
乡长轰走了蹦到脚面上的呱呱鸟,老陈啊,这里要建一个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这三千亩苇田荷塘都要挖掉,水抽干了,建酒店、禅院、会所,还有高尔夫球场。到时候,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旅游休闲,给国家能创几个亿的税收呢!
知道!村主任都跟俺说好几遍了。陈九炳说,可俺这五亩半苇田碍着啥事了?这屁股大的地方还能建高尔夫球场?
村主任扳倒了戳着的锄头,不是跟你说过吗,你这屁股大的地儿是不能建高尔夫球场,可它正在球场中心,你说碍不碍事?
陈九炳把扳倒的锄头又戳了起来,俺自己的地碍谁什么事了?爷爷种苇编席打箔,爹爹种苇储粮打囤,苇田是他们的命呢!再后来就到了俺,俺也有大项目,俺闺女在北京和外贸签了合同,收咱这苇子,做芦苇画出口呢!
乡长扑哧一声笑,就你这点儿芦苇,出口?外国人不稀罕!
俺这点儿苇子是少,可俺要收购了这三千亩的苇子就不少了吧?陈九炳说着,领着乡长和村主任蹚过几片茂密的芦苇,向苇田边上走。扑棱棱,“嘎嘎吉,嘎嘎吉──”几只鸪丁被蹚了起来。
村主任一伸手,没逮住,我说九炳,你小子这苇田里还有鸪丁?
甭说鸪丁,就是白鹭黄鹤都來过呢!陈九炳说,鸟是苇子的魂儿,鸟不来了,苇子没魂了,不就蔫死了吗?
村主任拉着陈九炳蹲下,左手掏出一支烟递过去,右手掏出一沓纸递过去,喏,你说人家会卖给你苇子?你看看,他们早把苇田卖给开发商了,钱都揣兜里了!就你傻吧,傻得连个呱呱鸟都不如!
陈九炳一张一张翻着合同,翻一张,骂一句难听话。
村主任说,你也签了吧,一亩地五万多,五亩半地快三十万了,你卖苇子哪里去卖这么多钱?
乡长也了凑过来,刚开发商给我打了电话,说你是最后一家,如果你今天签了,给你追加几万,让你再去新马泰旅游一圈!
那俺要是不签呢?陈九炳把烟扔在了地上。
你儿子在乡里做公务员,还开了家小饭店,公务员违规经商,饭店又没交税,市里正想查他呢!你签了,就什么事都没了!村主任把一张空白合同递过来。
陈九炳愣了半天,哆嗦着在合同上歪歪扭扭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出国旅游一周后,陈九炳回到白洋淀。他没回家,一下船就直奔了苇田。
他没有看见那歌唱的芦苇,也没有看见跟着他跳来跳去的呱呱鸟,更没有看见那一不留神就从腋下飞过的鸪丁,他看见的是十几台挖掘机正牛魔王一样哞哞地吼叫着。在陈九炳的眼里,那不是挖掘机,那是外星人派来的怪物。那怪物,先是慢慢抻长脖子,惊悚地伸到天空中去,接着慢慢地探下身来,尖利的爪子探到葱郁的芦苇丛中,猛地一拱,苇叶苇根就被拔了起来。然后伸向远处,哗的一松,苇叶苇根连同泥土被甩到了五米开外的堤埝上。堤埝长得望不到头,原来一望无际的水域,已经沧海变桑田了……
陈九炳就觉得自己的心被拔了起来,拔到了半空……
一夜未眠。第二天,陈九炳找到村主任,让村主任陪着他找到乡长。他把一个鼓鼓的塑料袋扔在乡长的办公桌上,大声嚷着,乡长,这苇田俺不卖了,俺儿子的事也不管了,你们爱咋地咋地吧!
说完,一扭头走了。
人们好久没有见到过陈九炳。过了些时日,挖掘机走了。又过了些时日,挖掘机又来了。它们扒开了高高的堤埝,抹平了凸起的苇田和荷塘,外面急切的淀水铆足了劲儿,重又回灌了进来。哗啦哗啦的气势过了三天,大淀又恢复如初,波平如镜了。
但淀区的人们却没见陈九炳回来。
秋天,乡长来村里布置建设美丽乡村事宜,来村主任家喝酒。喝到酣处,乡长激动起来,你问这淀水回灌的事谁弄成的?陈九炳!这老小子,真有些胆魄,他先是跑到市里反映,市里没表态;又到省里,还没个结果。你说他去了哪里?他让女儿领着直接去了环保部,这么大的项目,既没环评,又没洪评,项目就叫停了。停得好啊!要不我们脑瓜一热,就都被开发商忽悠啦──
是啊,停得好!祖宗留下来的这汪儿水经不起这么折腾呢!村主任端杯凑过去,碰了一下乡长的杯。
九炳呢?怎还不见影?乡长问。
他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吓得躲到旱地亲戚家去了!
快,快给他打电话,乡长挥舞着胳膊嚷起来,你就说,他苇田里的呱呱鸟和鸪丁又飞回来了……
(转载于《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篇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画卷。文末“狐呱鸟和鸪丁又飞回來了”与之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B.“回灌”是小说故事的转折点,也是集中体现主人公形象的关键情节,前面的铺叙皆为这—情节蓄势。
C.文中“戳着的锄头”和“扳倒的锄头”,掲示了故事的矛盾冲突,也借助动作描写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D.村主任“回灌”之前,威逼利诱陈九炳在签购合同书上签宇;“回灌”之后,却夸赞陈九炳,,作者意在说明农村政府干部队伍的素质急需提高。
【小题2】小说中的陈九炳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呱呱鸟”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老子》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座霸”的视频热传,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子(孙某)在女乘客上车前,先坐在了属于女乘客的座位上,并拒绝与乘务人员的沟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

针对社会关注的乘客“霸座”事件,济南铁路公安处,济南铁路局集团公司客运处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事件发生后,铁路公安部门随即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目前,调查取证完结,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一款三项之规定,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

铁路客运部门依据《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限制铁路旅客运输领域严重失信人购买车票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铁路列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某航班从昆明飞往北京,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在飞机上脱掉了鞋子,跷着二郎腿在不端断地抖动。周围都弥漫着一股臭脚丫子味,附近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但男子却不以为意,跟个没事人似的。

随后,乘客叫来了空服人员。空服人员耐心提醒该男子要注意,以免影响其他的乘客。经过提醒之后,男子有所收敛,穿上了鞋子。但工作人员走后,这名男子又将鞋子脱了去,把两只脚放在椅子上!空服人员第二次过来提醒,男子又把脚放回地上,但过了大约5分钟,男子又恢复了原来的动作,脱鞋,继续抖脚。

在机舱这样密闭的空间,难闻的气味显得更加突出。这一举动让乘客们都崩溃了,但由于没有直接适用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作为依据,谁也没有强制的制止措施,大家只能默默抱怨忍受。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在网上疯狂流传的“霸座男”“霸座女”,遭到无数网友唾骂,本以为人们会比较收敛,可是在高铁上再现“霸座男”,直言:我就是不让座,乘警来都没用。然而这次嚣张的“霸座男”并没有像前面几位那么幸运,直接被乘客揍哭在地。虽然打人是不对的,但是网友还是直呼;真是大快人心!

当时有位乘客上车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个胖男子霸占着,于是该乘客好言相劝,告诉霸座的胖男子那是他的座位,请他起来。可能是看这位乘客有点斯文,霸座的胖男子态度有点嚣张,大喊道;“我就明着告诉你,谁说都没有用,我就是不让座,就算乘警来都没有用。”这位乘客不想惹事,戴着耳机,在一旁玩着手机,可是霸座的胖男子直接拿起手机拍那名乘客。

原本因为座位被占就一肚子不爽,现在胖男子还敢拿手机拍他。该乘客心中的怒火瞬间爆发出来,抓起胖男子就是一顿揍。其他乘客知道胖男子是因为霸座被揍,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叫好。此视频在网上疯狂转发,网友瞬间炸开了锅。

对于此事,有网友表示:对付那些没素质的霸座人就应该这样,真是大快人心啊!但也有网友表示,痛快是痛快了,但这种方式毕竟太粗暴,最好还是文明解决。

(摘编自今日头条)

材料四:

霸座男、霸座女最近又现飙脏话,还不听劝,真因为没执法权?在从北京西开往汉口的G521列车上,一女子一路与人大声聊微信,不时飙出脏话,在被其他乘客提醒后,这女子不但不停下来,还狂怼乘客和来劝阻的乘务人员,非常嚣张。昨天,铁路部门表示;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只能进行口头劝导。

没有执法权,就真的没法维护火车上的秩序吗?那火车上的秩序又该由谁来维护?难道就应该任由此类“嚣张女”放任下去?铁路部门给出的这种理由能不能成立?

(摘编自今日头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讲述了济南铁路公安处,济南铁路局集团对霸座男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B.材料二重点讲述抖脚男在机舱内抖脚的不良行为,并遭到舱内乘客的抱怨和谴责。
C.材料三重点讲述了胖男子霸座及被打的事情,胖男子被打引得部分乘客和网友拍手叫好。
D.材料四材料虽短,却指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铁路部门的管理能力无疑是一次考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霸座男孙某的处罚有理有据,有法可循,这应该成为其他部门维护公共秩序的参考标准。
B.对于霸座男、抖脚男、嚣张女等不文明的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更应该用暴力解决,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公共秩序。
C.凡是铁路部门工作人员,都有权利用各种措施来维护公共乘车环境,维护乘客的利益。
D.霸座、抖脚、喧哗等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的出现,说明国人素质普遍偏低,急需加强公民公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止“霸座、抖脚、喧哗”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以维护公共秩序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 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 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超过5GW。
我国历年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和预测(MW)

(摘编自《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摘编自《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摘编自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福建等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省市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B.我国海上风电施丁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C.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9.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D.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受裨益。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王维创作的禅味诗,体现出了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在其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在让他深为不满却又深感无奈与无力的现实面前,他只得将其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凭借其奉了大半生佛的直觉与经验,在其内在的精神境界里,为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创造、建构出了一种存在意义,即在诗的王国与信仰的殿堂里安顿生命、净化灵魂。同时,王维之所以那样做,也是一位有文化良知与文化人格、有着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在竭力追求中保护其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是其感性与理性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并最终是理性居了上风的结果。
(节选自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王维禅味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王维为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等而创作的诗歌。
B.它的“空寂”“无我”特点在《酬张少府》诗中得到体现。
C.它因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引入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而得名。
D.它“敛势的空间体验”特点主要表现为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小题2】“王维禅味诗”的形成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家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王维成为一名“习佛士”,这是其诗作具有抹之难去的禅味的主要原因。
B.由于不敢触及时事,王维只得转而研究抽象的宗教和精神问题,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或灵感。
C.王维对当时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借助奉佛的直觉与经验,写诗来寄托信仰,抒发不满情绪。
D.王维有文化良知与人格,有高度正义感与使命感,禅味诗是他追求和保护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在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之名,主要是因为他的诗作常能体现“禅味”,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B.王维将精神与注意力朝内转的做法,是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了他柔性的人文精神特点。
C.“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借渐行渐远的渔歌,表现出王维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的感受。
D.“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中“归”“闭”二字,体现出诗人用外在情感的无穷大来消解自己心理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