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设计,大家首先想到美观、酷、炫,这远远不够。

就像设计一个杯子,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但我们要的不是杯子,是解渴,或是为表示心意给朋友当礼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设计也不同。工业设计的内涵就是要适应人文环境,同时要解决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表面看到的东西,还要考虑适用、安装问题,生产、维修问题以及回收再利用等等。

衣服脏了怎么办,过去都用棒槌、搓板洗,现在有洗衣机了,但一定离不开洗衣机吗?在西方或香港,很多地方都有洗衣房。一边看书、上网、喝咖啡,一边洗衣服,沟通了邻里关系,还节约了资源。洗衣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干净的衣服,而不是洗衣机,这就是共享经济。

中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今后的发展需要设计。设计要提出健康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它不是要人买什么东西,而是通过现代技术、现代方式的融合提出新的方案,把问题解决了。

工业设计不是设计一个物品,是要能生产、制造、流通、使用、回收,这是设计要考虑的。只钻在技巧或手段上,没有系统思维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

我们现在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国到底要做什么?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这是优势。但地大了什么地形地貌都有,发展不平衡,且人均资源也太少。

因此设计者首先是要理解中国传统精神,不要只追求表面符号。中国的传统丈化、传统哲学重点不是物和符号,而是传统精神。设计要看到传统的优势。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行为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

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中国方案要通过设计角度提出来。

迄今为止,我们引进的技术,大都仍在引进时的水平上徘徊。外国人不让我们引进的,我们都创新出来了,而且跟世界可以比肩。这就是引进后消化的问题。中国是制造大国,“制”是人家的标准工艺流程,流水线是人家的,我们只是“造”。所以转型升级做的就是消化,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解决中国“制”还是中国“造”的问题。

以解放牌汽车为例,1957年建厂,引进苏联技术,到1987年生产的还是四吨半的车,30年没有消化创新。高铁是日本、德国、法国的原始专利,它们的高铁遇到的问题很小,到中国遇到的问题复杂多了,一个春运就是二三十亿人次的流动,南北、东西各5000公里,有冻土带、沉降带,有高原、沙漠。经过消化创新后,中国的高铁专利,远超那几个国家。

中国设计不能单打独斗,要合作。工业化最大特点是有了机器,有了流水线、所以要分工提高致率,但合作才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在工厂,图纸是命令。上流水线之前,在精密分工之前,必须想着每一道工序跟下一道工序,每个零件跟所有的零件能组装成一个合格产品。工业设计的最大特点是生产关系变了,产业链改变了,分工合作机制变化了,设计不理解这个,将永远在后面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明白。

(摘编自柳冠中《工业设计: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18.6.24)

【小题1】下列设计符合作者提出的工业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
A.某机构组织了一次厨房设计比赛,有一个设计美轮美奂,占地40平方米,起名巴黎左岸,很多人见了都叹为观止,心动不已。
B.上世纪,有设计师给某使领馆设计照明装置,將灯具嵌隐于较低矮的顶棚内,虽保证了照明需求,但被人笑他的设计“不叫灯”。
C.供应美国的别克昂科烕汽车,是在烟台东岳基地生产的,销售业绩很好,证明中国在技术制造方面有能力达到各国的生产标准。
D.京韵四合院民宿酒店采用纯中式设计,拒绝现代设施,简单装修,红灯笼照明,灰墙砖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风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方案的工业设计要适应中国特点解决中国问题”的观点。
B.作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阐明了“什么是中国方案,以及中国方案要做什么”的问题。
C.作者举出解放牌汽车的例子,是为了印证高铁引进中国后经过消化创新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
D.文章在论述观点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对比手法,力图让人明白工业设计的真正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是因为他只是在设计物品。
B.工业设计要求设计师有系统思维,不要在技巧或手段上下功夫,所以不需要追求完美。
C.中国工业设计要想走在世界前面,就要研究当今时代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
D.中国设计师很多都不了解变化了的生产关系,不懂得分工合作机制,所以设计无法创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3:3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小题1】下面对“趣味”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趣味偏狭,对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是有利的。
B.文艺上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文艺入门趣味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执一派。
D.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应该符合时代基本精神。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一项是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小题3】对原文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B.学文艺的人入门后,可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
C.门户之见往往可以限制初学者,但不足以限制阅读兴趣广泛的人。
D.广泛涉猎,减少偏见,纯正趣味,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着井说声谢谢
王开岭
①井,一个标准的象形字,犹如大地突然睁开了眼睛。
②若没有井,人类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恐怕仍是逐水而居,顺河沿一溜排开的格局吧。井,改变了栖息的习惯,结束了游荡和漂泊,使人过上了定居的小日子。有了井,才诞生了“宅”,“家”一词才有了“地点”的含义。渐渐地,井成了锚,成了根。远走他方又称“背井离乡”。
③建村落,筑城池,首要事即挖一眼井。有了井,家才有了据点,人生才有了地址。而后,才有街衢和商铺,才有社区景象。所以,“民间”有个代词——“市井”。
④据说,一些边寨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娘进寨后第一件事不是入洞房,而是赴井挑水,并非解渴,而是认井——认井即认家,或者说让“井”认一下这位新成员。
⑤“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和朱熹是老乡,同住闽西的五夫镇。那村子我去过,柳荷生烟,街心必遇古井,汲饮延今。少时我不懂“井饮”和“柳词”有何瓜葛,多年后才醒悟:“井”即人烟啊,这是在说一个人的知名度呢。
⑥北京乃胡同王国。称街谓巷的暂不算,直接叫胡同的,明代有四百,清代近一千,现今一千三百多。胡同之说,元代即有,元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梅香说她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在西四南大街,至今未改名,但有件事一直折磨史学界:“胡同”怎么成为街巷名的?这个古怪的发音究竟何意呢?
⑦后研究出来了:“胡同”最初非汉语,乃蒙古语“忽洞格”的变音,而“忽洞格”的意思即“井”。建元大都时,北京一片荒野,紧挨“海子”(蒙语意“湖”)的地盘优先给了皇宫,百姓街区则掘井吃水,渐渐因井成巷,取名时自然也不离“井”字了。无井则无宅,无市,无城。井,代替江河,恩泽众人,聚拢着人气,繁荣了城乡。井之多少,决定了社会容积和人口数量。
⑧井水和现代自来水不同,它属于天赐,除了挖掘,没有后续成本,一经诞生,即和空气一样是免费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越贵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费,越值得免费。免费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我常常觉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是免费的事物多。山让你随便登,佛让你随便拜,桥让你随便走……多一种免费,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压力。
⑨说起免费,忍不住多唠叨一事。
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缕清冷的唐句,让寒山寺的名声响彻天下。这钟声我从未耳闻,但一直在心里收藏它,想象它,触摸那份美到极致的寂静。但从上世纪末起,媒体不断报道这一“创举”:在苏州旅游局主持下,千年古刹寒山寺公开拍卖新年钟声,预订者踩破庙槛,首撞权的角逐尤其激烈,第一撞要多少多少元,之后递减,逢八又涨……闻此,我第一反应是:那夜我若不幸过寒山寺,必捂耳猛跑,生怕那钟声追上来。免费的钟声死了,寒山寺,让人寒心。
⑪井有大德,厚泽,故苍生敬之,祭之。《礼记》载:“天子命有司祈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可见,井享有和山岳一样的威望。从远古起,百姓习俗中就有“五祀”说,即日常生活要感恩的五样东西。《白虎通义》中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于井的尊崇,使人对之做了很多注解,传奇不必说了,一些建筑也傍井而立,比如井栏、井碑、井亭、井龛,乃至设以殿以庙,奉以香火。
为了生,人找到了井,并祈求它生生不息,恒如日月。大概人从未料想,有一天自己会主动弃之。无数的井荒了,被铲,被砸,被填,被掩盖得了无痕迹。大地,重又封闭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似从未睁开过眼,也从未向人类笑过一般。是的,人不需要的东西,必定会死。但我不能落井下石,我要饮水思源,我要追着那背影说声“谢谢”。
⑬它帮过我们,救过人类,我要追着喊着哭着笑着大声说“谢谢”。
【小题1】文章第⑩段写“寒山寺钟声”一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追着井说声“谢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节选自翟甜《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很多传统品牌的命名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积极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音响效果,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B.中国传统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能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的联想,增加认同性,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产品。
C.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体现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
D.中国实力的增强使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来为自己的品牌命中文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说明了无论是中国传统品牌还是洋品牌,在命名时都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B.第一段具体分析了传统品牌名称的音节和声调,说明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韵律得到表达。
C.第二段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来证明两类相异文化的无缝对接。
D.第三段以“爱彼迎”“宜家”“猫途鹰”为例,来论证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对中国消费者的迎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品牌的命名必须利用美妙的意象激活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具体的情景,并且易于使用者记忆。
B.只有通过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方法来为品牌命名,才能让品牌脱颖而出,深受消费者喜欢。
C.“老干妈”“刘老四”等品牌的命名由于缺乏美妙的意象和善意美好的内涵,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
D.遍布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店预订网站Booking的中文译名为“缤客”,就是用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符瑞文化产生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符瑞文化产生后,经历了先秦滥觞、秦汉繁荣、魏晋嬗变、六朝整合、唐宋复兴和元明清衰落几个主要阶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瑞文化与政治。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构功能。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其次,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评价功能。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嘉奖。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调节功能。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如汉武帝因获白麟、得宝鼎改元元狩、宝鼎;或立祠设祭,以合瑞应,如秦献公因栎阳雨金以为得金瑞,而祀白帝;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如汉宣帝时,每有符瑞显现,就遍赐群臣、大赦天下。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与宗教。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对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弘扬神道设教的伦理思想,既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
符瑞文化与礼制。礼作为“天地之序”,在古代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是必须躬身践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而符瑞是天降吉兆,是天人感应的体现。天降瑞兆,人君必须恭领天命,践行一定的礼仪规范来作为答谢。因此,“符瑞昭晢,宜答天神,以光上帝”,是历代统治者倡导王权天授及符瑞思想的基本逻辑。出于这种目的,每当有奇异兆征显现并被判定为符瑞时,各种形式不一、规模有别的祭祀礼仪便随之举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既定的礼仪制度。
符瑞文化与文学。符瑞文化有助于文学创作,是不争的事实。在符瑞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学创作“用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用瑞”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援引符瑞或直接以符瑞为述写对象。“用瑞”是文学与符瑞文化关联的重要形式。文学创作“用瑞”含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文学创作“用瑞”的普遍性,既表征符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文学文本、颂美主题与符瑞所具备的颂美功能相契合。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旦文学创作较多地关注政治,服务王权、歌颂帝德,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便会被激起。这是符瑞文化与文学关联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龚世学《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瑞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和吉兆,是中国符瑞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B.符瑞文化的产生与殷商时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
C.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和史官文化等因素对符瑞文化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D.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礼制、文学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符瑞的名称、符瑞文化的产生及产生的原因引出全文观点并展开论述。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四个不同角度对符瑞文化的影响加以阐释。
C.第二段分别举例论证了符瑞文化具有的政治建构、政治评价、政治调节等功能。
D.第五段通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用瑞”现象,阐释符瑞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采用多种举措调整统治策略,能有效缓和阶级矛盾,增强统治阶级的凝聚力。
B.符瑞文化有着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和巨大的道德作用,谶纬神学的盛行促使其德行因素的凸显泛化。
C.礼,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之序”,是人们必须践行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人君也不能例外。
D.符瑞文化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符瑞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学创作表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文化普查。
C. 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 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小题2】(改编题)下列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两项是(  )(  )
A. 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 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 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 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A.《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冯骥才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这20年里他远离了作家的“光环”。
【小题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