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碑,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动:动辄、常常。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征:超额赋税。
C.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 歉岁:收成不好的年头。
D.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侵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鸣山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和地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用途,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丙子”,就是使用干支来纪年。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者 遗:给,赠
B.宜谨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B.褰裳濡足,被俘辱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 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疾退子传
(明)杨士奇
疾退子名学诗,字崇雅,吉之西昌人。有孝行。元季之乱,安成寇猝入西昌,恣杀掠,母刘氏老病不能行,负之走避隘巷空舍中。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继复有获之,求金已尽矣,昔斤之几毙。继又有寇至,见老母哭其傍,甚哀悯之,予善药傅创,久适苏起,负母走避他处。道遇寇,悯之,予酒肉,遣其下导出城渡河。
疾退子少好学,有用世之志。御史刘昭先知县事,以材举,江西行省留为宣使,则慨然叹曰:“士当局促效奔走人阶庭下哉?”即谢病归。无几,县复举送于朝,授固陵税课使,忻然曰:“乘田委吏(注)可以行道。”到官持廉施宽,商贾争欲出其市,所入货羡旧额数倍。秩满,徙平阳,持己爱民如固陵。甫岁,两目发内障丧明,郡以,命致事归,则戚然伤其命之穷也,自号疾退子。
疾退子耿介修洁,不屑意生事。为文章长于诗。既罢官归,辄贫无侍养者。是时里中故人亲友及好义长者,知疾退子生平抱负,争延致之。疾退子日东西往来饮酒,时为歌诗以自适。县令丞皆知而礼之,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疾退子已八十余,气力益衰,贫益甚,然其所操执益坚,不屈人,片语不合,拂袖去不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疾退子非其人欤?
建宁陈士希为县文学,独爱重疾退子,官满将去,念疾退子将无以为终也,倡率素所还往者,为备敛葬之具,乃去。自士希去,知重疾退子者加鲜矣。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不必其有德,即一乡之人奔走阿附之,恐后至,于疾退子则漠然,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何趋向之异乎古哉?盖又有以盛衰存没为戚疏而施诸其同气者,非独于疾退子然也。然疾退子之为人,世其可少乎?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乘田:主管畜牧的小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遇寇,悯之   渠:水路
B.甫岁,两目发内障丧明    再:两
C.郡以,命致事归 闻:使……听到
D.疾退子亦数出直言以补其政之 阙:过失,弊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疾退子背着母亲四处躲避,多次被贼寇抓获,且被砍伤,后有一个贼寇同情他并给他药品、酒肉,还帮助他和母亲逃离险境。
B.疾退子辞官归乡后生活贫困,那些了解他生平抱负的故人亲友就邀请他作客,他也不推辞,时而作诗歌来表达自己恬然自适的心情。
C.陈士希很敬重疾退子,在任期结束时,担心自己离职后疾退子的后事没人料理,就倡导平时与疾退子交往的人为疾退子准备敛葬用具。
D.作者认为疾退子这样的人为世所需,既感慨疾退子在世间罕有知音,又感慨同时代的人的价值倾向与古人的价值倾向不同。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日,寇穷索获之,解所怀金得免。
(2)今有人焉,猝起旦暮之间,其势巨赀厚,足以盖一乡。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疾退子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
A.蚓无爪牙之利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望西山,始指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戍,是干支纪年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年为一周,称为一“甲子”。
B.山之阴,是山的南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这两者都与月亮的升落有关。
C.元学士黄晋卿,学士是掌管编纂撰述的官名;晋卿是字,称别人的字带有尊敬的意思。
D.“扬子江”是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河段的旧称,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
【小题3】请用“/”为画线文字断句。
予 情 愈 豁 飞 觞 痛 饮 巡 阑 忘 寐 盖 不 知 夜 之 几 何 恍 然 若 置 身 广 寒 清 虚 之 府 乐 可 言 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