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该诗题为“登雨花台”,笔墨以描画景物为主,且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
B.颔联中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C.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D.颈联中“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E. 末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面传来的猎猎风声。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14 01:0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贤孝(元)

陶宗仪

①贤孝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靼靼❶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❷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❸或可概曰袍。
(注释)❶:这里指蒙古;❷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❸外衣、罩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与中的意思。
(1)母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诞日
A.病重B.向下C.流传D.将要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小题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小题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小题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同类题2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完淳集》)

(简注)
①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张溥和陈子龙,都是明末讲究“气节文章”的著名人物。他聪明早慧,八岁能赋诗,十二岁便知军国大事。明亡以后,他束发从军,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均遭失败,后为清兵逮捕,慷慨就义。所作诗文,抒发政治怀抱,反映其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慷慨。有《夏完淳集》。②父:夏完淳父夏允彝,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华亭,兵败沉水死。谥文忠。③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④渭阳情:比喻甥舅之情谊。
(阅读指要)
此文为夏完淳在清顺治四年(1647)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夏允彝妾)的绝笔书。作者在信中抒写了由于清兵入关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惨痛,以及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表现了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与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至死不渝地渴望完成“北塞之举”,实现“中兴再造”,不愧为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文章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全文多用短句,激切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以韵语收束,是一曲视死如归的悲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奈天不佑我,虐先朝(________)    (2)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________)
(3)门衰祚薄,终兄弟(_________) (4)相托之言,勿相负(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分”与“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句中“分”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B.四体不勤,五谷不,孰为君子
C.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D.自已死久矣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句中“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地倚墙而坐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而此独以钟,何哉D.吾妻死之年所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母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示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则应当为国捐躯。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别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小题6】《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华亭时所作。华亭,古称云间。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是一首__________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悲愤以及对____________的无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①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 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②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①光禄:官名。②徼(jiào):边界。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而B.皆C.则D.乃
【小题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②段“蓊然满园”的景象
【小题3】第①段写“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现象”有何用意?
【小题4】下列的表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受舅父任光禄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文章并没有记叙任君筑园植竹事件的始末,而把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B.作者舅父任光禄身为江南人却喜竹爱竹,有人厌我爱,敝帚自珍的心理。
C.文章在写了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奇花石的喜好上,存在着一致心理。
D.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小题5】简述本文第②段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 )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 )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惟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

③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隐于酒。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唐寅·《菊隐记》)

(注:①南阳甘谷:南阳郦县有甘谷,山有菊,相传食之长寿。②刘伯伦:西晋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作《酒德颂》。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
A.是与草木(________)耳。
B.则又草木之(________) 也。
【小题2】概括段意。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B.(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C.(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D.(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阐述),第①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说理。
【小题5】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最终潦倒而死,年仅54岁。在《菊隐记》中,唐寅肯定了“朱君因菊以隐”,表示“余隐于酒”,并说“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你对唐寅的这种心态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