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
(明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 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9 09:5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眉、仁素日读书,吾每嫌其驽钝,无超越兼人之敏。间观人有子弟读书者,复驽钝于尔眉、仁,吾乃复少恕。两儿以中上之资,尚可与言读书者。此时正是精神健旺之会,当不得专心致志三四年。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试卷出,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蠹鱼终此天年。火藏焰腾,有恨呫哔①,大坏人筋骨。弯强跃马,呜呼已矣!或劝我著述,著迷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纵横.我若庾开府萧瑟极矣!虽曰虞卿穷愁著书,然虞卿之愁可以著书解者;我之愁,郭瑀之愁也.著述无时亦无地.或右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②辈肾我,我目几时瞑也!

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以待笔性老成,见识坚定之时,成吾著述之志不难也。除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赋,皆须细读.其余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廿一史,吾已尝言之矣:金、辽、元三史列之载记,不得作正史读也。

(注释〕①呫哔:低声细语。②刘因: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兼人之敏   兼人:一人顶两人
B.再点 读:句读
C.自以彼资性 恨:遗憾
D.始纵横     克:战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复少恕尔    今君亡赵走燕
B.尚可言读书者  未得项羽相见
C.三四上口略能成诵矣    臣欲奉召奔驰,刘病日笃
D.虽曰虞卿穷愁著书 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年轻人读书要有专心的态度,要趁记忆力健旺时集中精力多背诵一些名篇。
B.作者认为著述需要有坚强正直雄大豪迈的心力,提出了重细读而非略读的读书方法。
C.本文结合个人身世现身说法,情理交融,体现了对子侄循循善诱、平等相待的态度。
D.作者以历史人物自比,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点明了自己不能畅快著述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
(2)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蠹鱼终此天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故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它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注①馘: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阃寄:阃寄指边境将领。③裒:聚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 诋:抨击
B.特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C.予尝《春秋》以来   按:依照
D.予谨之     识:记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故直谏为重于时 若舍郑为东道主
B.以其所忧郁发之诗歌文章 又杂植兰桂竹木
C.故宰执仇君者亦报罢 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茅子受读题之曰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B.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C.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D.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沈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故人俞君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使之流传。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2)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3)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廉耻(节选)

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廉耻(  )(2)自卿相(  )
【小题2】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小题3】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小题4】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小题5】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