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大夫皆顿首贺。
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曰:‘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①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
(注释)①揜,yǎn,同“掩”,遮盖,遮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皆顿首贺   顿首:磕头
B.罾于泽 罾:渔网
C.已而,燕人畔  畔:叛逃
D.明日而富叟死  明日:第二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B.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C.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D.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
B.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
C.在淳于髡讲的故事中,神告诉富翁说,如果他能救活万只生灵,神就会替他向天帝请求去除富翁的疾病,并赐予富翁长寿。
D.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来讲故事,旨在告诉齐王:你已对燕国的百姓造成了怨恨,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君王,甚至还怨恨燕国的百姓,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
(2)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6 08:1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兵必走:逃跑
B.自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C.闻者信以为 然:对的
D.绍弃甲而遁:消失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粮胜     沛公置车骑
B.敌人之饷道 属皆且为所虏
C.可分锐兵绝之 若舍郑为东道主
D.说操曰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文中“遣军以益备”中的“备”,与下列词语中的“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有备无患B.备尝辛苦C.文武兼备D.戒备森严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小题6】下列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街亭之战C.赤壁之战D.长勺之战
【小题7】下列故事与曹操有关的一项是
A.忌杀杨修B.败走麦城C.劝学吕蒙D.计收马超
【小题8】在两军对垒时,许攸和烛之武都进行了游说,请简要概括二者游说的异同。
【小题9】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地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

(选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

(注)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自负一代文宗,被有识之士列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②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③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④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⑤潴(zhū):水停积。⑥滑:流利。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从金鸡峰、灵峰寺写起,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活水源的“活”的特点?
【小题3】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
B.矣
C.哉
D.夫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具体理由。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尔C.耶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小题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小题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君之石(2)君图之(3)孟尝君泗滨人(4)天下之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使隶人敬请下执事 而君幸赵王
B.孟尝君命其石为之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小题4】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