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君之石(2)君图之(3)孟尝君泗滨人(4)天下之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使隶人敬请下执事 而君幸赵王
B.孟尝君命其石为之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小题4】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以久特闻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小题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⑵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小题5】断句
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中    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运穷福 艾:停止
D.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乐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 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甘竭 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其间
B.从者多其昏晨之往来
C.修木而啸
D.必先其心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小题5】用“/”给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乐 与 苦 相 为 倚 伏 者 也 人 知 乐 之 为 乐 而 不 知 苦 之 为 乐 人 知 乐 其 乐 而 不 知 苦 生 于 乐 则 乐 与 苦 相 去 能 几 何 哉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大夫皆顿首贺。
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曰:‘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①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
(注释)①揜,yǎn,同“掩”,遮盖,遮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皆顿首贺   顿首:磕头
B.罾于泽 罾:渔网
C.已而,燕人畔  畔:叛逃
D.明日而富叟死  明日:第二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B.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C.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D.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
B.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
C.在淳于髡讲的故事中,神告诉富翁说,如果他能救活万只生灵,神就会替他向天帝请求去除富翁的疾病,并赐予富翁长寿。
D.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来讲故事,旨在告诉齐王:你已对燕国的百姓造成了怨恨,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君王,甚至还怨恨燕国的百姓,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
(2)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阙:空缺,空额。
B.外厩先,盗北:败走,败逃。
C.王及大臣皆内厩   右:亲近,偏袒。
D.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奚以先我
B.驾王之乘舆∥乃参外厩
C.戎事用∥于是外厩士马俱懈
D.皆饱而骄∥食充力强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小题5】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