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之后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24 08:1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的上片抒写词人对蜀乡故里的思念和对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故。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的感情氛围,颇有人生失意、宦海沉浮、未来无着的哀愁。
C.“儿童尽楚语吴歌”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都是直接抒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
D.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一句笔锋陡转,词人不再感慨未来,转而直白地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
E. 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
【小题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跳荡飞扬,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
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

(1)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2)—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琦,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3)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噫!人固动物(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苏舜钦:北宋诗人,号沧浪翁。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②租赁。③独木桥。④北边曲岸上。⑤通“悯”,悲悯。

【小题1】第2段主要交代了沧浪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4)段空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耳
B.矣
C.也
D.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部。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建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不禁生发对往日计较荣辱得失的追悔。
D.尾段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小题5】综观全文,分析作者建造“沧浪亭”的目的。

同类题3

阅读课文3~5段,完成下面问题。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2),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一句承上启下,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
B.客人的回答,是一种假托,不能说是作者本人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
C.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D.最后一段,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不免开怀畅饮。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何为其也   
(2)其破荆州
(3)酒临江
(4)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5)一毫而莫取
(6)而吾与子之所共
(7)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⑴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⑵。长记平山堂上⑶,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⑷。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⑸。

(注)①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⑤《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C.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喝醉了的老翁的话语,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
【小题2】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下片最后五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带给你怎样的的启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小题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耳
D.也
【小题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小题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