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3~5段,完成下面问题。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2),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一句承上启下,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
B.客人的回答,是一种假托,不能说是作者本人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
C.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D.最后一段,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不免开怀畅饮。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何为其也   
(2)其破荆州
(3)酒临江
(4)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5)一毫而莫取
(6)而吾与子之所共
(7)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6 06: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致意,引中为劝酒B.渺渺兮予怀   怀:心中的情思
C.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D.而未尝也   往:去,前往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文中的“壬戌之秋”的“壬戌”使用了干支纪年法。
B.“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同样的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D.“九州”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秦国居雍州,其他八州分别是青州,充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造苦、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于是饮酒乐”,情不自禁地“扣弦而歌”模拟的是屈原《湘夫人》《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了诗人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
C.作者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要及时行乐。
D.本文所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且结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中美意象,使本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农历十六。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晦(初一),望(十五),朔(每月最后一天)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大宿,每宿各有七个星宿。
C.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此处意为白茫茫的水气。
D.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小题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鱼虾而麋鹿    ④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兼具“变”与“不变”之二重性。
D.最后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了端午节的盛况。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