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交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天下之贤才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小学而大遗
C.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非亲旧为之请属    窃为大王不取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小题4】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对快乐的认识的一项是( )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是认为它有孟子的风格,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
D.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表达了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的高度推崇。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1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秋 阳 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予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御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 ①这里的“贤公子”指的是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畴”,即暗藏赵令畴之名。②生:发芽。③矧:又。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群狙之三四:狙,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
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代也用为自己的谦称。“吾侪小人”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于城郭,鱼虾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抑扬结合,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都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太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采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