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①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黄州期间。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自恐”句不是说梅花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B.“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心境幽寒,深自怵惕。
C.诗人以红梅自况,“更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红梅的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D.诗歌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刻画了红梅生机难抑,自成一片春光的独特风流之态。
【小题2】作者在尾联提到“梅格”,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1 05: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材料二: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选自南宋·费兖《梁溪漫志》)
材料三: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B.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C.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D.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以某种称谓来代替。“总角”指的是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B.“殁”,古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夭折或病死的,称为殁。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D.“讳”,古人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此文中对亡妻的名字称讳,可见苏轼对妻子王弗非常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见苏轼自幼时识得范仲淹后再未谋面,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可见其十分遗憾。
B.材料二这篇短文,属于古代笔记类。此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的道理。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苏轼妻子知书达理,敏静娴淑,体贴丈夫,卓有见识。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两类人,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二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D.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恰是符合了材料二苏轼对作文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哀吾生之须臾哀:感伤。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小题2】以下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身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一颗粟粒。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小题3】作者的朋友在这里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D.借曹操自比,感慨自己时乖命蹇,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