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小题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30 10: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B.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被分去看守草料场。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C.课文《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是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D.名著《堂吉诃德》是葡萄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反骑士小说。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主人公堂吉诃德,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沉溺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同类题2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北宋)苏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冶落共谁同醉?卷珠帝、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溧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喑记。

(注释)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B.上阕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C.“美酒”句至上阕末,主要写两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友人虽不在身边,有美酒清歌的慰藉足以解忧。
D.“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小题2】下列诗句与“明月如水”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D.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同类题4

赤壁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白露江  ②槊赋诗
B.①举酒客  ②举匏樽以相
C.①七月既  ②美人兮天一方
D.①浩浩乎如凭御风  ②盈者如彼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下江陵,顺流而也③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④鱼虾而友麋鹿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赤壁赋》即属文赋。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壬戌,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D.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B.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C.文章描写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对箫声的描写,作者借助比喻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