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
B.“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
D.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夜的独特感受。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有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小题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4 06:1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来到
B.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C.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接,盘绕。
D.逝者如斯,而未尝也   往:流逝。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中,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鱼虾而友麋鹿
A.幽壑之潜蛟B.望西山,始指
C.假舟楫者,非能D.入深林,回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目遇之成色 其隙也,则施施
B.苏子愀 其高下之势,岈洼然
C.托遗响悲风 冰,水为之而寒
D.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