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糜鹿 / 樊哙起,立而饮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托遗响于悲风
C.然力足以至焉/  于是余有叹焉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固执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1:5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小题1】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
【小题2】甲文划线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将君王贤人与孔子的作对比,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
B.甲段认为孔子的见解是中原讲习六经的标准,孔子堪称至高无上的圣人。
C.乙段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
【小题5】《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逐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加点的“于”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小题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地,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到达。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因事说理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需要有坚定志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