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变法新党重被起用,元祐旧臣遭受打压。苏轼劝诫哲宗变法中亲贤远佞,遭忌恨而一再被贬,远至惠州。此诗写于赴惠州途中。②二毛人: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③十八滩:在赣江险处,惶恐滩即其中之一。④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此处代指故乡山水。⑤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比兴、对比等手法,极言被贬的路程之遥及处境之艰,而“二毛”又刻画了年岁之老。
B.颔联写心境,其中“惶恐”谐音双关,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C.颈联写途中行舟所见,格调发生变化,由凄苦转为雄放,一“添”一“减”尽显行舟的“快意”。
D.尾联承颈联格调,放开一笔,自我解嘲中作达观语,有幽默诙谐之效,其中“知津”暗用“子路问津”典故。
【小题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30 04: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小题1】下列对本词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纵体的豪兴。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象童鼻息如雷和词入听到的滚滚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畀。
C.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一句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 意味,是全词主旨句。
D.“夜阑风静穀纹平",寓情于景,是词人主观世严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E.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一句使本诗在情感意境等方面超越了《赤壁赋》,比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类似的语句更进一层。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