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这首诗写了______时节的景,表现了______之情。
【小题2】诗中所用“都”“却”“故”等词颇传神,请选其中一个词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3 08: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 日出江花江胜火     D. 引人入胜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B. 百工原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行业的总称,也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C.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特有的阶层,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 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技艺,相传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①杨少尹,山西人。他辞官返乡时,韩愈写此文赠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B.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C.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D.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公卿设供张 供张:亦作“供帐”,指帷帐、饮食等
B.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    张大:广泛宣扬
C.以为其都少尹 白:禀告,报告
D.京师之长于诗者,亦而和之 属:委托,交付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出行前在道旁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B.国子:国子监,是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忝:谦辞,愧,有愧于。如“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D.冠:古人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因体犹未壮,又称“弱冠”。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在斯人欤?
A.今杨与二疏,意岂异也?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人们称道。处处为后文对照设伏。
B.第二段从杨少尹与二疏相同的角度,肯定他年满七十主动求归。同时批评了“今人比不上古人”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观点。
C.第三段中丞相和京师的诗友“为歌诗以劝之”“和之”的举动,表明他们了解杨君的志趣和此行的意义,是杨君真正的知音。
D.第四段写杨君不被“以官为家”的思想所束缚,赞扬了他的清风高节,“贤于世之贪爵慕禄者远矣”,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小题6】把以上两篇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2)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鸣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②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话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不救,弃城而逆道?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准,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④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全了解
B.宁能知人之不救 卒:士卒、士兵
C.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拥有
D.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突出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又紧扣了他与张巡关系。
B.睢阳之战的指挥权本在许远手中,但许远虚心接纳张巡,自甘位居张巡之下,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C.韩愈认为批评许远守城不力和责难许、张二公死守睢阳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
D.第④段,作者把南霁云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展示了其忠义、慷慨、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4】选文前三段主要是辩“诬”,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驳斥的三个“诬”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