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美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专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⑥有志乎古者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希望
B.养其根而其实 俟:等待
C.其于器邪   肖:仿效
D.有志乎古者矣 希:稀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可译为“您”,与“陛下”,“殿下”、“阁下”等都是古人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两汉:即西汉和东汉。两汉都城一在长安一在洛阳,故称“西汉”“东汉”。两汉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小题4】文章第三、四段,韩愈紧扣“道”“文”来叙述自己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请概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2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5 03:5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言意皆也 是:这样
B.不时人待我之情 酌:考虑
C.所乎京师者  贵:崇尚
D.离久,乍还侍左右    违:离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②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③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小题4】(小题4)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日:“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旋,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据,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干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熟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赵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此序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李愿是韩愈的好友,因对当时的权贵不满而隐居于太行山南面的盘谷(山谷名,在今河南济源)。韩愈在当时因多次求官不得,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故作此序送之。作者通过李愿的口,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②进退:这里指任免并降。③才唆:才能出众的人,此指幕僚。唆同“俊”。④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⑤负恃:负,依靠;侍,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⑥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贬斥或进升。⑦形势:指有权有势的人家。⑧趑趄(zī jū):踌躇难进的样子。⑨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了洁身自好的隐士,对一时得势的权贵,以及钻营禄位、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章描述用对比法,刻画淋漓尽致。多用骈偶句子,语言流畅,音调铿锵。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此篇尤为历代所称道。苏轼曾说过:“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对此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争而取怜(___________)   (2)吾非此而逃之(____________)
(3)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___________)(4)采于山,美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列”与“列屋而闲居”句中“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与廉颇争B.乃伪为屋券,贾五百金
C.其名于大堤之上D.缺露雳,丘峦崩摧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B.伺候于公卿之门
C.飘轻裙,翳长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4】对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借代)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对偶)
C.钓于水,可食。(比喻)D.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反问)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几种人?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悉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其言   徒:只,仅仅
B.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
C.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然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4处)
余 何 人 也 敢 谓 有 目 亦 从 众 耳 既 从 众 而 圣 之 亦 从 众 而 事 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5】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自于《韶》以鸣 假:借助。
B.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 尤:突出。
C.东野之于江南也 役:戍边。
D.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浸淫:渐近;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郊东野始其诗鸣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周衰,孔子之徒鸣之 臣壮也,犹不如人
C.郁于中泄于外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古   青,取之于蓝,而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人生遭遇归结于天命,孟郊、李翱、张籍三人“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是天意所决定的,故他们位高不可喜,位低不可悲。
B.本文论证层层推进,从“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开始论述,接着从自然到社会,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最后论证“人也亦然”的观点。
C.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制。
D.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2)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