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30 08: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州罗池庙碑

韩愈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亭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 ”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 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 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己。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己而摈不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B.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C.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D.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乡    闾:乡里B.流四归  逋:逃亡
C.肥大蕃    息:生长D.以名木  树:树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罗池庙:柳宗元庙。庙,原先是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也可用来供奉祭祀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B.柳侯:柳宗元。侯,本指诸侯。柳宗元为州刺史,主一州之事,职位相当于古之诸侯,故称之为侯。
C.辛卯: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
D.讳:古人在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前加“讳”,表示尊重;也指避讳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文中“其月景辰”,避唐高祖李渊父李昞讳,以“景”代“昞”。
【小题4】依据文中第一段,简要概括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选自《师说》)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类题4

下面对课文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七句写景技巧丰富,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的赞美。接着,作者即景抒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B.《师说》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对比彰显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批判。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前句 中“真”“浸”两字道出了对北平的爱热烈而深沉;后句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受,他把这种爱形象化成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可以感知。)
D.《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烘托此次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既总结了西山特立不群、高大出众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西山的特点相契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