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2 09: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世雄,本名勇。五岁而父清遇害。陈文帝军度浙江,访之,将加夷灭。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遂免。及长,勤学不倦,博涉经史,兼习孙、吴兵法。以父遇酷,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太建初,释褐郗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至是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以军功封应阳县子。累迁太子右卫率,徙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迹,富商野次,云“以付王府君”。郡人歌之,以比汉之赵广汉。祯明二年,诏授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时广州刺史临汝侯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并隶猛督府,各观望不至。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及闻台城不守,乃举哀素服,藉稿不食,叹曰:“申包胥独何人哉!”因勒兵缘江拒守,以固诚节。及审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即日拜昉开府仪同三司,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遣玺书劳猛。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
(节选自《南史》二十四卷)
注①藉稿:坐在草垫上。②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吴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B.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C.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D.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两大部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书。
B.释褐指始任官职,“褐”为古代平民所穿粗布衣服,“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担任官职。
C.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将“郡守”更名为“太守”,后代又更名为“知府”。
D.诏,皇帝下命令。诏,也指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朝廷其他官员下达的文告也可以称为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猛经历凶险,好学自律。他五岁时父亲遇害,幸亏母亲韦氏带他出逃才避免了陈文帝的诛杀。他勤奋学习,因父亲遭遇太惨他不肯享乐,吃素食着粗衣。
B.王猛性情慷慨,建功立业。不仅凭借军功被升迁作太子右卫率,而且在任晋陵太守时,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人人歌颂,把他比作汉代赵广汉。
C.王猛忠君爱国,固守节操。被任命镇守广州,听闻台城失守后,穿上孝服,坐在草垫上,不肯进食,率兵据守长江。
D.王猛深受隋文帝信任,屡受嘉奖。文帝因他派部将前来表达忠君的诚意,非常高兴,并且派人带着盖有玉玺的书信慰劳王猛,死后派人吊祭追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
(2)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面对这首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暗用典故,写故乡五湖风光优美,表达了自己将归隐田园的愿望。
E. 这首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小题2】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龄石字伯儿,沛郡沛人也。少好武,不事崖检。舅淮南蒋氏才劣,龄石使舅卧于听事,剪纸方寸帖著舅枕,以刀子悬掷之,相去八九尺,百掷百中。舅畏龄石,终不敢动。
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帝义而许之。以为镇军参军,迁武康令。县人姚系祖专为劫,郡县畏不能讨。龄石至县,伪与厚,召为参军。系祖恃强,乃出应召。龄石斩之,掩其家,悉杀其兄弟,由是一部得清。后领中兵。龄石有武干,又练吏职,帝甚亲委之。平卢循有功,为西阳太守。
义熙九年,徙益州刺史,为元帅伐蜀。初,帝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武,无功而退。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必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谯纵果备内水,使其大将谯道福戍涪城,遣其秦州刺史侯晖、仆射谯诜等屯彭摸,夹水为城。十年六月,龄石至彭摸。七月,龄石率刘钟、蒯恩等于北城斩侯晖、谯诜。朱枚至广汉,复破谯道福别军。谯纵奔涪城,巴西人王志斩送之,并获道福,斩于军门。以平蜀功,封丰城侯。
十四年,桂阳公义真被征,以龄石持节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敕龄石若关右必不可守,可与又真俱归,龄石至长安,义真乃发,败于青泥,龄石亦举城奔走。龙骧将军王敬先戍曹公垒,龄石自潼关率余众就敬先,虏断其水道,众渴不能战,城陷。虏执龄石及敬先还长安,见杀,时年四十。传国至孙,齐受禅,国除。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
B.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
C.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
D.武帝克京城/以为建武参军/从至江乘/将战龄石/言世受桓氏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军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领,兼任官职,一般是以较高职务兼任较低职务。表示“兼任”的还有“假”“除”“权”等。
B.元帅,指主帅,统帅全军的首领,后成为官称。今天的“元帅”是军衔的一,高于将官。
C.持节,古代使者出使时手持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持符节以为凭证。
D.受禅,也称“受嬗”,指王朝换代时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这一制度源于尧舜时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龄石自幼尚武,能力不凡。他少时即能从八九尺外飞刀掷中方寸大小的纸片,且百发百中。
B.朱龄石有勇有谋,文武兼长。他用计除掉了长期作恶乡里的恶霸,而且对文吏职事也很熟练。
C.朱龄石筹划有方,战功赫赫。在平蜀之战中,他出敌不意,先后战胜了谯诜、谯道福和谯纵。
D.朱龄石结局悲壮,令人叹惋。由于刘义真的部队失利,朱龄石撤往曹公垒,结果兵败被俘遇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龄石斩之,掩其家,悉杀其兄弟,由是一部得清。
(2) 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