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蕡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05 06: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④讙: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法先王,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焉 则: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儒无益人之国    通四海
B.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定次
C.隐于穷阎漏屋    天下可乎
D.通达属莫不从服  此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小题4】请用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6】仿照下列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②_________;③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3)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B.(1)(2)(6)
C.(3)(4)(5)
D.(3)(5)(6)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