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7:0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4)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5)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6)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7)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8)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9)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礼则(____________) (2)彼实吾二君(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君何辱焉(   )
A.讨伐 B.研究 C.招惹 D.处罚
(2)妇人而免诸国(   )
A.时间短 B.仓促 C.暂停 D.暂时
【小题3】第(2)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知道什么?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B.你怎么知道?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C.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一般人的寿命就死去,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很粗了。
D.你怎么知道?你就能活中等人的寿命,以后你墓上的树都会拱起来(长不直)。
【小题4】把第(9)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小题5】第(7)段画线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杞子下逐客令B.想得到秦国的补偿
C.想和秦国礼尚往来D.希望和杞子一起去打猎
【小题6】分析第(2)段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如果
C.秦、晋围郑,郑既知矣。 亡:灭亡
D.子犯请之。 击:攻打
【小题2】虚词“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公从
B.臣壮也,犹不如人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大王来何操?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何陋之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文中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D.文章最后一段,晋国大臣子犯请求派兵攻打秦军,原因是秦王背信弃义。然而,晋文公并没有答应子犯的请求。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国,违背秦晋之好,丧失了诚信,因而也撤兵而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秦伯说,与郑人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从属二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辟害。   将取之。
B.国害也。   君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公闻期曰。   真无马邪?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小题4】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厚将得众。
(3)公伐诸鄢。

同类题4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③命我先君④大公⑤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子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⑥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

注①齐候:指。   ②楚子: 指楚咸王。  ③召康公:周文王庶子,食邑在召,“康”是谥号。 ④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 ⑤大公:即姜大公。齐国的第一个国君。⑥昭王:周昭王,周成王之孙,相传他晚年南巡到汉水时,船沉而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作为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图:考虑。
C.赐我先君 履:鞋子。
D.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 共:通“供”,供给。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着重写使者在国家被攻之际,临危受命,只身出使,直接与敌国君王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
B.甲文叙烛之武见秦伯,阐明灭郑、存郑于秦的利害,并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终说退秦军,解除困难,表现出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C.乙文写齐国管仲恃强威胁,辩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虽作了一定的据理力争,但低三下四,处处忍让,最后导致齐军入侵。
D.两文都既写了军事斗争,又写了外交斗争, 两者交叉错落,井然有致,而且都写得波澜曲折,精彩纷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殽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___1___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2___!”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②,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___3___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_______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注①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②衰绖:指丧服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率,放任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韦:熟牛皮
C.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严格约束
D.彼实构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且行千里,___谁不知?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
③___逞寡君之志,若何?
④寡君之以为戮,死___不朽。
A.则 焉 而 且B.则 也 以 而
C.其 也 而 而D.其 焉 以 且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B.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小题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④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①③⑥B.①⑤⑥
C.②④⑤D.②③④,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
B.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落。
C.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 ,就是殽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殽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D.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