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此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便中了进士,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寄给哥哥的诗里就说:“曾为县令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②鸿:大雁。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下句“坏壁”亦指此事。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④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小题1】“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小题2】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6 03:3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⑴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⑵。长记平山堂上⑶,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⑷。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⑸。

(注)①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②湿青红:谓漆色鲜润。③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⑤《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B.“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C.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喝醉了的老翁的话语,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有强烈的震撼力。
【小题2】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下片最后五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带给你怎样的的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祠数百区     淫:奢侈
B.日夜部勒:部署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   蠲:免除
D.而流之 贷: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边走边唱)
C.攀栖鹘之巢(危险)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陡峭的江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前赋主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主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二赋都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4)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同类题4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完成各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赋是一种__________的文体。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纵一苇之所(_______) (2)歌而和之(_______)
(3)正襟坐而问客(_______)   (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名成前,德垂于后
B.举匏樽相属 余与四人拥火
C.侣鱼虾友麋鹿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凌万顷茫然 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
B.浩浩乎如虚御风
C.夫以近,则游者众
D.不似末之在于马体乎
【小题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6】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7】本文在遣词用句方面常用“对比”结构,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简析其表达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念奴娇·中秋

苏 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黄州。②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③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李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吹之,甚为精壮,豪气喷薄,山河可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三句写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长空显得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B.作者由晴空写到明月,月亮升上天空,月光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C.作者想象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这几句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的情感一致。
D.作者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烟树历历在望,突出了本词中秋思乡的主旨。
E.“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为这首词增添了浪漫色彩,给人奇妙之感。
【小题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