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祠数百区     淫:奢侈
B.日夜部勒:部署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   蠲:免除
D.而流之 贷: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10:4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的上片抒写词人对蜀乡故里的思念和对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故。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的感情氛围,颇有人生失意、宦海沉浮、未来无着的哀愁。
C.“儿童尽楚语吴歌”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都是直接抒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
D.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一句笔锋陡转,词人不再感慨未来,转而直白地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
E. 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
【小题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跳荡飞扬,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
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只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
B.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C.月落庭空影长 许:如此的
D.卷而哭失声 废:废弃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袜材当萃子矣     积今六十岁矣
B.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斧斤时入山林
C.《筼筜谷》一也   闻道也固先乎音
D.有车过腹痛语     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性格恬淡、狂放特点的一项是(   )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第二段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
B.苏轼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题旨,以此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而是以谐衬庄,以喜衬悲。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绸”“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
D.选文以“画竹”为线索,记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了二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与可死后抒写自己的悲慨,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倚歌而和之 和:应和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整理    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C.肴核既尽  既:既然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杂乱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正襟危坐 危坐:端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   寄蜉蝣于天地
B.扣舷而歌之 与山间之明月
C.客有吹洞箫者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望美人兮天一方D.哀吾生之须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一段是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也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D.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所以说是科学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