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郑谷(唐)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小题1】杨花即_______, 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 (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小题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0 02:0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①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②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③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⑤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⑥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游:游玩,游览
B.例出为刺史 例:按惯例
C.自肆于山水间     肆:放任,纵情
D.当诣播州 诣:到,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B.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文章中指先父。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D.京师:指帝王的都城,在文章中指东京汴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柳子厚“为政”与“为人”两个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B.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C.官盛则谀 近:套近乎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悉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其言   徒:只,仅仅
B.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
C.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然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4处)
余 何 人 也 敢 谓 有 目 亦 从 众 耳 既 从 众 而 圣 之 亦 从 众 而 事 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5】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名号显矣,德行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未尝有也。
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C.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D.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D.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