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此时苏轼被贬到杭州,王缄从家乡来看望苏轼,此时距王弗去世已经十年。
本词从题材上看属____诗。从全词上看,同中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悼亡的悲痛之情,有之情,有____之情,有____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02 10:4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① (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已被贬外任杭州通判三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灾民唱歌啼哭的声音都令人伤悲,远处灯火夜空疏星渐趋喑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环境。
B.“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万家合欢的除夕夜,诗人受命独在异乡,百姓歌哭,音犹在耳,眼疾苦思,辗转难眠,非守乐岁,悲情难抑。
C.“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盖着几条被子依然冰冷,说明天太冷了,洗头感到头轻发疏,实是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D.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激愤与忧虑,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以及被贬外放,仕途坎坷的忧伤。
E. 全诗以哀情起句,以乐景结句,欲扬先抑,将诗人民生之忧、家国之痛、壮志未酬之苦淋漓以致地表现出来。豪放之情跃然纸上。
【小题2】尾联运用了比拟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有删减)

【小题1】写出选入高中教材中苏轼的一篇作品名
【小题2】第二段画线句“又十三年,乃克为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八岁入乡校,从当时人的诗作中知道了韩、范、富、欧阳四杰,且能诵习四杰的词作。
B.作者中进士后先后认识了范文正公的次子,见到了他的叔叔,又和他最小的儿子成为同僚,他们都嘱托作者替范文正公的遗稿写叙。
C.韩、范、富、欧阳四杰,除范外,作者与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对待。
D.作者认为,范文正公的功德通过文章得到彰显,他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叙得以流传更广。
【小题4】第四段写范文正公为什么还要写伊尹等古人?
【小题5】本文第一、二段字面平平叙述,实则情深无比。请举例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