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 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 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 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B.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C.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D.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8 04:0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C.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百姓十分悲哀。
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幼负志节,既长,谋略过人。延祜、至治间,两以明经领乡贡。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旦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鲁居丧服阙,起为太医院都事。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召鲁为《宋史》局官。书成,选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考绩居最,迁中书省检校官。上言:“十八河仓,近岁沦没官粮百三十万斛,其弊由富民兼并,贫民流亡,宜合先正经界,然事体重大,非处置尽善,不可轻发。”书累数万言,切中其弊。复召为工部郎中,言考工一十九事。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并河郡邑,民居昏垫,壮者流离。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其在右司,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调都漕运使,复以漕事二十事言之。九年,太傅、右丞相脱脱复相,论及河决,思拯民艰,以塞诏旨,乃集廷臣群议,言人人殊。鲁昌言:“河必当治。”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事属鲁。鲁固辞,丞相曰:“此事非子不可。”乃入奏,大称帝旨。十一年四月,命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十一月诸埽诸堤成,水土工毕,河复故道,事见《河渠志》。寻拜中书左丞,从脱脱平徐州。脱脱既旋师,命鲁追余党,分攻濠州,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督战。鲁上马麾进,抵城下,忽头眩下马,且戎兵马弗散。病愈亟,竟卒于军中,年五十七。
(节洗自《元中·曹鲁传》)
【注】①昏垫:被水淹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B.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C.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D.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表对他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字。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中央官署,负责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D.漕运,中国古代将所征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鲁富有才华,为官政绩卓著。曾两次以明经科考中乡贡,后任《宋史》局官,负责编辑《宋史》;出任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后,考核政绩最为优秀。
B.贾鲁积极进言,议政切中时弊。对于官粮损失的状况,贾鲁指出应当完善田地规划,防止富民兼并土地;任右司郎中时,曾对当时的国家大政提出二十一条建议。
C.贾鲁事必躬亲,全力治理黄河。黄河决堤,他亲往巡视,绘出黄河形势图上呈给元帝,提出治河方案;后任总治河防使,使黄河恢复故道,完成黄河治理。
D.贾鲁忠于职守,为国死而后已。他任中书左丞时,曾跟随丞相脱脱攻取徐州,抵达城下时感到头晕而下马,但仍告诫兵马不得离散,后病情加剧死于军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
(2)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事属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
B.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
C.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
D.署在古代官场指暂代官职。赵孟頫出京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其总管缺任,由赵孟頫代理其职,管理府中事务。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钟山。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未就。予独出,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俯瞰山足如井底。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明日,予同二君游崇禧院。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挟雨登惟秀亭。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息促甚,倦极思休。有二台.阔数十丈,至此屡欲返,度出已远。予力行登坡,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径至焉。见大江如玉带横围,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西望久之,击石高歌。歌已,继之以感慨。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僧出迎,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归。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问二客何在,童云:“其待公不来,出壶中酒饮,赋诗,大笑,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刘君曰:“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明日,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佳,乃还。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予游尽江南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游钟山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B.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复夏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C.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土马去/予还广慈/
D.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是干支纪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能够用来纪年、月、日、时。
B.伯温,是刘基的字,古人与别人交往时常常称字,以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敬。
C.上人,本是尊称修行、智慧都很卓越的高僧,在文中“上人”指修养高的文人隐士。
D.髫童,指孩童,“髫”是儿童下垂的短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叫髫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山沿路景物富有生机,形态优美奇特。在前往钟山路上,烟草洋溢着二月初春的气息,引人留恋驻足,苍翠的松树态多样,给游人以丰富的联想。
B.作者登山之时克服艰难,收获怡人美景。作者在登上惟秀亭后,发现路更险峻,但他继续攀登,看到大江、群山等壮丽的景色,内心振奋,感慨满怀。
C.刘夏二君乘兴饮酒赋诗,颇有雅土情怀。在没有等到作者返回水春园时,虽二客心中有不满,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于是二人诗酒唱和,大笑而去
D.作者期盼遍游江南名山,钟情自然美景。钟山之游让作者流连忘返,他进而希望能够游尽江南的名山,在自然美景中老去,让自己心中不再留有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2)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 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   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 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B.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C.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
D.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工部尚书。
B.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土科同。
C.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D.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侄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力顺从父亲。
B.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的认可。
C.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D.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
(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