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橹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节选自《元史·张子良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为皇帝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在元代为从一品。
C.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D.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为断代史开创者,或王朝中承上启下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自保,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资助以船只。
D.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东路都总帅,京东路行尚书省,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给予谥号。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4:3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谢翱传(明)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后徙建之浦城。父钥,至孝,居母丧,哀毁庐墓,终身不仕。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其学,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咨事参军,声动梁、楚间,已复别去。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徘徊顾盼,失声哭。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阙,竹石俱碎,闻者为伤之,然其志汗漫超越,浩不可御,视世间事无足当其意者。独嗜佳山水,雁山天姥、金华洞天……,搜奇秘,所至即造游录,持以夸人,若载七宝归者。……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麻衣绳屦,章皇山泽间,若无所容其身,使其都重禄,受社稷民人之寄,其能死守封疆决矣。翱不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长揖:投拜。②号:名称。③七宝: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也指珠宝、白象宝等七种宝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_______) (2)徒以被天祥之(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而恸者三(    )
A.号召
B.哭喊
C.呼啸
D.号令
【小题3】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翱不天祥(   )
A.依仗
B.辜负
C.违逆
D.担负
【小题4】第②段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B.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C.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D.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小题5】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
【小题6】第②段写“祭拜天祥”和“嗜游山水”反映了谢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特点。
【小题7】分析第③段议论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时武宗、仁宗皆未出阁,徽仁裕圣皇后求名儒辅导,有荐者曰:“布衣李孟有宰相才,宜令为太子师傅。”成宗崩'仁宗监国,使孟参知政事,北迎武宗。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事定,乃言于仁宗曰:“执政大臣,当自天子亲用,令鸾舆在道,孟未见颜色,诚不敢冒当重任。”固辞弗许’遂逃去'不知所之。是年五月,武宗践祚。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日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仁宗从容起谢曰:“赖天地祖宗神灵,神器有归,然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道复之功为多。适有所思,不自知其变于色也。”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仁宗嗣立,孟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且谕之曰:“卿,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孟感知遇,力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与,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宿卫之冗员。责成近臣,恶其不便于己,而心服其公,无间言焉。帝每与盂论用人之方,孟日:“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帝深然其言,决意行之。延祐元年十二月,复拜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已而以衰病不任事,请解职乞骸归里,帝不得已从所请。礼遇尤厚。至治元年卒。追封魏国公,谥文忠。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士无贵贱,苟贤矣,不进拔不已。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为文有奇气,其论必主于理。
(节选自《元史·李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B.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C.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D.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古时指公主出嫁;也可指皇子出就自己的封国或内阁官员出任外职。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民问里巷或平民老百姓。
C.鸾舆,古代指天子的乘舆,亦可借指天子。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舆,泛指车。
D.乞骸,古代指官员年老体衰不能胜任朝政后,被迫请求回归故乡,常称“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孟秉持公心,精于政务。李孟兴利除弊,稳定时局;仁宗继位后,他更是核查滥费,裁汰冗员,贵戚近臣虽感厌恶,但心服其公,没有离间的言语。
B.李孟护国有功,不恋权位。李孟兴利除害,打击侥幸专营之徒,国事稳定后,以执政大臣当为天子所亲任而坚决辞职,武宗深为怀念,悲戚竟显于脸上。
C.李孟选才有道,倡导科举。李孟认为人才的选拔,自汉以来科举最好,当今若用科举选才,应以德行经术为先;在之后廷策进士时,李孟亲任监试官。
D.李孟气度宏大,才略超人。李孟三人中书省,关心民生,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对于士人,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生活俭朴,文章有奇气,其议必有理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
(2)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世隆传
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弱冠,登金正大四年进士第,辟为县令。遵父属,遂辞官,益笃于学。
岁壬辰,父殁。癸巳,严实招致东平幕府,俾掌书记。世隆劝实收养寒素,一时名士多归之。壬子,世祖时方图征云南,以问世隆,对曰:“孟子有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之西南夷乎!”世祖曰:“诚如卿言,吾事济矣。”
中统元年,擢燕京等路宣抚使,时中书省檄诸路养禁卫之羸马,数以万计,刍秣与其什器,前期戒备。世隆曰:“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上新临天下,京畿根本地,烦扰之事,必不为之。马将不来。”遂弗为备,马果不至。清沧盐课,前政亏不及额,世隆综核之,得增羡若干,赐银三十铤。二年,移治顺天,岁饥,世隆发廪贷之,全活甚众。三年,宣抚司罢,世隆还东平,后除世隆太常卿,兼提举本路学校事。
至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世隆奏:“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因以图上,乞敕有司以时兴建。从之,逾年而庙成。遂迎祖宗神御,奉安太室,而大飨礼成。帝悦,赏赐优渥。俄兼户部侍郎,承诏议立三省,遂定内外官制上之。七年,迁吏部尚书,世隆以铨选无可守之法,为撰《选曹八议》。
九年,为东昌路总管,专务以德率下,不事鞭箠,吏不忍欺,民亦化服,期年而政成,郡人颂之。十四年,起为山东提刑按察使。时有妖言狱,所司逮捕凡数百人,世隆剖析诖误者十八九,悉纵遣之。十五年,移淮东,会征日本,世隆上疏谏止,语颇剀切,当路者不即以闻。已而帝意悟,其事亦寝。
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召为集贤学士,皆以疾辞。二十二年卒,时年八十。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于学 笃:专心
B.吾事矣 济:成功
C.其事亦 寝:被搁置
D.时有妖言 狱:监狱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之后,徐世隆被严实招到东平幕府做掌书记,并劝严实收养贫困书生,因而使他获得天下许多名士。
B.徐世隆在处理清沧地区盐税问题时,综合查验,改变了前任亏空的状况,增加了若干盈余,深得朝廷赏识。
C.徐世隆调任淮东,上疏劝谏阻止世祖征讨日本的行动,言语切中事理,立即得到皇帝和当权者的认可。
D.在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任上,徐世隆对朝政的推行、皇帝诏令和宫中典册的拟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小题3】请把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世隆发廪贷之,全活甚众。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小题4】徐世隆对饲养禁卫军数万匹瘦弱马一事不做准备的理由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