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 !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 !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小题2】老中医医术高超,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
【小题3】文中画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试做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各题。

写意艺术体现人文精神

颜锋

①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民间画、宫廷画和文人画三大支流,产生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门类,演变成工笔、写意两大表现形式,创造了以线条、笔墨为主的绘画语言,凝结成讲求意境、气韵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传统绘画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止。

②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于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更在于二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大体上说,西洋绘画较多地融入了科学精神,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地蕴含着人文精神。中西绘画差异的本质,正是在于中西文化传统的这种差异。

③中国传统绘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融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国画珍品,你会为周肪的仕女、李公麟的鞍马人物之风采神韵所倾倒,会被范宽山的雄浑气势、朱耷山水的拙朴奇崛所折服;你会陶醉于赵佶的芙蓉锦鸡之 ,会惊叹郑板桥的兰竹之 ;齐白石的草虫游虾会使你 ;徐悲鸿的奔马雄狮会使你 。这些优秀的画作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仅是由于它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魅力。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④中国传统绘画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具有一种统一性。人文精神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条主线,是它的生命和灵魂。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既是这种人文精神导引所产生的结果,又是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正是通过“神似”、“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及完美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

⑤对于绘画的目的和审美标准,中西方在早期的认识大致是相同的。例如,我国的“画,形也”。古希腊的“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苏格拉底则说:“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可见,在绘画史的早期,中西方都认为绘画史写形状物,但在其后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就各行其道了。

⑥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坚持“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模仿者”,并且身体力行坚持绘画实践。直到20世纪以前,西方绘画基本上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对象为主。当然,西方绘画的写实也并非简单的模拟,而是也要求表达对象的思想感情,描绘出对象的美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格尔的“里维耶夫人肖像”就是描绘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典型。

⑦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开始,由“形似”逐步转向“神似”,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

⑧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独具的特征。它既是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观念,一种审美追求。即使是工笔重彩画,也只是表现技巧上有所不同,在本质上,其艺术观念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

⑨“写意”与“神似”密切相关。“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神似”则是“写意”的目标和最高境界。二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审美追求。这种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他可以融会自己的修养、学识、个性和表现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把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综合成一种创作意识,从而创造出物我交融的作品。显然,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联系下文,第①段中的“奇葩”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第③段列举周舫的仕女等例子,用意是
【小题3】选出下面四组词语中填入第③段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  )
A.清新灵动   遒劲淡雅  心目一爽    豪气顿生
B.遒劲淡雅    清新灵动  豪气顿生    心目一爽
C.心目一爽   遒劲淡雅  豪气顿生    清新灵动
D.清新灵动   心目一爽  遒劲淡雅    豪气顿生
【小题4】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差别表现在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
B.中国传统绘画通过“神似”、“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及完美和谐的形式呈现出人文精神。
C.中国传统绘画优于西洋绘画,是因为西洋绘画一直走写实主义道路,停滞不前。
D.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是不讲究人文精神的。
【小题5】苏轼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根据本文文意,以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学习的诗词三首(《月夜》、《夜雨寄北》、《水调歌头.中秋》)中的任意一首为例,解析其中体现的中国画传统独具的特征。(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藏匿在《人骑图》里的“画外音”
42岁的赵孟頫在湖州老家画出了《人骑图》,左边有两则赵孟頫的自题,第一则说北上后见到三卷唐代画马高手韩干的真迹,才开始明白韩干在画中的用意。三年后他再次题跋说画好画是难事,但能够“识画”更难。自己能把马画得如此好,主要是天分使然,这一幅画自认为不愧唐人。
赵孟頫的次子赵雍题跋中说这匹马吃的是与三品官俸相等的精美饲料,装饰的是价值千金的辔环。谁能给它解脱束缚的缰绳,让他回归“汧渭中间”纵情奔跑呢? 《人骑图》中的“骑”字是由“马”和“奇”组成的会意字,“奇”字古义为“异”和“大”,作为量词与“偶”相反,而“偶”就是俗的意思,《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对独行之士的描绘就为历代文人推崇。远古时期的马也是以多数出现,或是被组成骑兵团参战,或是作为天子贵族出行的马车,孔颖达《左传正义》说至六国时始有单骑。不同凡俗之人才能骑马独行,“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就是一例。赵孟頫把自己画成唐代骑马的独行之士,正是一种内心独白:因为秉持道义,所以具有一意孤行的勇气。
赵雍的题跋正是以说马来暗喻自己父亲。学者赵华《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一文也认为《人骑图》是赵孟頫的自画像,他将赵孟頫侄儿赵由辰的题跋和1295年赵孟頫好友戴表元的《史廉访自济南来江东,时赵子昂同知府事,画其所乘玉鼻骍以为赠》二首对比,认为戴表元描绘的一身“唐妆”的赵孟頫就是画中这样,而这匹马也就是赵孟頫的骑乘玉鼻骍。父子二人都在画自己的画里扮成唐人,这种艺术的复古风潮背后正是对古人道德的推崇。
《人骑图》和唐人韩干的《牧马图》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所画马鬃都很薄很少,修剪马鬃是为了去除兽性,唐代宫廷贵族把马鬃梳成几簇的流行样式,称为“三花马”和“五花马”,多见于唐三彩的马。而且,唐代尚乘局都在良马身上印以三花飞凤等字样以示珍贵,可二者所画马身上也都没有打上印记,辔头、辔环、马鞍、鞍垫也以纯色为主,少有花纹,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那种马的装饰比起来甚为朴素。题跋中吴巽的“长安借得看花无”所云正是此意。中国的相马术讲究透过粗陋的外表去发现内在的精神,《人骑图》意旨可能正是让人去发现内在的不凡;其次,骑马的人拿鞭子的手都是下垂的,拿缰绳的手也很松弛,辔头和缰绳都勒得很轻,和马的皮肤保持了空间,不像其他画中那么紧贴,题跋中何颐贞所说“垂鞭不动辔绦轻”正是看到了对马的善待;二者笔下的马耳朵都是向上垂直竖起的,当马心情愉快的时候,它的耳根非常挺拔有力,《人骑图》中,无论是人还是马的表情都很闲适,似在微笑。由此可见,赵孟頫说此画“不愧”的那个“唐人”指的就是韩干。这正是赵孟頫理解驭马和用人之策的根据所在。
骑者善堕,只有懂得驾驭马的道理的人才能稳稳坐在马背上。清代帝王乾隆也读懂了赵孟頫的意思,遂书“深得稳意”四个大字于其上,以示赞颂。
赵孟頫归隐时所画《人骑图》,恰恰警示了我心中思虑的问题。
(2017年11月10日 《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和韩干都是唐代画马高手,画中的用意深刻,都不愧是唐人。
B.把自己画成独行之士的赵孟頫与“千里走单骑”的关羽一样,都是不同凡俗之人。
C.学者赵华在《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一文中证实了赵孟頫与赵雍父子二人都在画自己的画里扮成唐人,表达对古人道德的推崇。
D.赵孟頫的《人骑图》和唐人韩干的《牧马图》所画马鬃都很薄很少,并且都在良马身上印以三花飞凤等字样以示珍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赵孟頫自认为 “不愧唐人”切入,层层深入,主要从艺术与史学的角度论证了《人骑图》丰富的“画外音”。
B.文章例举《后汉书·独行列传》中对独行之士的描绘为历代文人推崇的事实,有力论证了《人骑图》中的“骑”字意义之妙。
C.作者从马的鬃耳、马的装饰与骑马人执鞭的姿势等方面对《人骑图》和《牧马图》进行了细致的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 “唐人”即韩干的结论。
D.作者以乾隆之例论证了两点:一是乾隆读懂了赵孟頫的意思,二是赵孟頫有帝王之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见到三卷唐代韩干的真迹,赵孟頫很难画出《人骑图》,
B.赵雍在画自己的画里的艺术风格与道德追求深受其父影响,
C.如果没有韩干的《牧马图》,赵孟頫《人骑图》的“画外音”就难以发现。
D.赵孟頫归隐时的心境在《人骑图》中得到充分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杀  鱼
王维新
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但是,别人感到他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另类。
他这个人在中年男人中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并不是他有多帅,而是他的性格特点鲜明,特别是发型的独创性会让你看一眼就记住他的。
他的头顶是一块不毛之地,秃而且亮,中间没有一根头发,前边和后边倒有两缕很长的灰发,他将它们梳过来盘在头上。如果,你平行看过去,他是有一点头发的;但是,如果你比他个子高,从上边向下鸟瞰,那就是一个鸟窝。有人建议他别留恋最后的几根发,把这点头发剃了去,留个光头也不错,洗起来方便,也比较省事。没有想到,这话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很不友好地瞪着说话的人,坚决不同意!他说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他花了不少钱,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药,才保住这点年轻的象征。人们觉得他迂腐,背后喊他“鸟窝”。
张旺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他就不舒服,非常生气,要找茬报复那人。
到了知命之年,张旺突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也不好在别人面前显摆。他咬着牙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约了几个朋友去翠明湖垂钓。
他们出发的时候,太阳刚从东山头上冒出来,到了湖边,摆开架势,手执钓竿待鱼儿上钩。中午饿了,啃几口干吃面,喝几口矿泉水。一直战斗到傍晚,其他两个人都钓了不少鱼,他一条都没有钓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路无话。
走到半路,他突然对朋友说:“你们先走吧,我打个电话。”他跳下自行车,打上撑子,掏出手机,坐在柳树下的石头上,做出要打电话的姿势。其实,他并没有打电话,而是看那两人转过山弯不见了,急忙起身调转车头,骑上自行车奔回湖边。
他来到鱼庄那时,从老板手里买了两条大鱼,一条鲤鱼2.8斤,一条草鱼3.2斤。他把两条鱼装时黑色塑料袋里,骑上自行车,满足地哼着小曲儿往家里赶。
刚出了电梯,他就大喊起来:“儿子,快来提鱼!”儿子打开房门,张旺已经进了屋。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塑料袋,那鱼还在蹦蹦跳跳。儿子高兴地喊道:“妈妈,快看,爸爸钓到大鱼了!”
“我以为鱼把你钓去了,一整天才回来。”妻子嘟囔着,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从儿子手中的袋子里抓出一条鲤鱼,捏着它的头掂着:“这鲤鱼有一斤半没有?”
“谁说的?2斤8两……”正在换拖鞋的张旺脱口而出,很快他感觉说失口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买的吧?”妻子哈哈大笑着,“钓的鱼还知道斤两?”
张旺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说:“为了检验我的垂钓成果,我找秤称了的。”妻子还是一脸不相信的表情。张旺非常恼火。
这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在想,可能是鱼都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这次我一个人去。结果还是没有钓到。回来后他又一想,这鱼可能对自己有意见,看见自己头发稀疏,上了年纪,不愿意来上自己的钩。于是,他到商店去买了一个假发戴在头上,独自一个人去另外一个湖泊钓鱼,钓了一天,还是什么也没有钓到。他不甘心,心想,我张旺是什么人,你凭什么不上我的钩!
他回到家里又在找原因,他觉得鱼可能觉得自己穿得太寒碜,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上钩。于是,他买了一身名牌西服,西装革履地又去钓鱼了,钓了一天,还是没有钓到。张旺一气之下,折断了鱼竿,发誓这一辈子再不钓鱼!
他辞掉了工作,他要杀鱼报仇!他到水产市场去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他手执木棒把鱼打昏,一边打一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接着他手执利刃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对鱼大开杀戒,开膛破肚,觉得非常解恨,这样一年下来,他杀死的鱼有上万条之多。
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张旺梦见自己掉进了大海,一个鲨鱼张着血盆大口向自己扑来,它说:“你这个刽子手,杀死了多少条鱼.我要替它们报仇!”他惊叫一声,醒了,原来是梦,他再也睡不着了。对妻子说起他的噩梦。
妻子说:“祈福寺有个和尚算卦很灵,你去找他,让他给你算一卦,再超度一下,祈求个平安。”
张旺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
(选自2015年第8期《微型小说月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旺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其他方面都与北京人不一样,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
B.张旺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更主要是为了向其他人显摆,满足自己“非常爱面子”的虚荣心。
C.因为没有钓到鱼,张旺从鱼庄买了两条鱼回家,瞒过了儿子,却骗不了妻子。张旺面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大为恼火,夫妻因此而冷战。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这一系列心理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E. 张旺钓鱼、杀鱼的故事,貌似可笑,实则映射出当今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病态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
【小题2】小说第三段为什么要对主人公张旺的头发进行大篇幅细致描写?
【小题3】小说在刻画张旺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张旺是不是真的要赎罪?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