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某同学在学习了“沧桑之变,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后,整理了下列笔记。笔记中错误的是(  )
沧桑之变,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记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笔记二: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
笔记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模一样的;
笔记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A.笔记一B.笔记二
C.笔记三D.笔记四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我国1 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空间技术正广泛运用于通信、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没有差距 
④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回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历史镜头,我们不难看到:成长中的共和国拥有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根据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小题1】材料中的“精神支柱”指的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建立新中国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伟大的民族精神
【小题2】能充分证明上述观点的英雄模范人物有(  )
①黄继光 
②雷锋 
③李四光 
④邓稼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
A.深圳B.海南岛
C.广州D.珠海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小严同学准备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为此他收集了钱学森、邓稼先、王进喜、雷锋的事迹材料。以下最适合作为小严论文标题的是(  )
A.甘当螺丝钉的好战士
B.石油战线的时代标兵
C.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
D.科技报国的“两弹元勋”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生命”“实干兴邦”“三天一层楼”……30多年来,无数口号从深圳叫响全国,这些热词快语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体现了深圳精神是探索者的精神遗产。深圳精神是(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的精神体现 
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体现 
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体现
A.①④B.③④
C.①②D.②③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流动的声音档案,难忘的中国之声。以下是1949年以来我国在政治、外交、科技、经济等领域发出的震撼世界的声音。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华社:“(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邓小平:“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特区嘛……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以上“中国之声”分别说明了中国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后三个“中国之声”分别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其核心都是什么?
当前题号:8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下人物中为此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是(  )
A.邓稼先B.焦裕禄
C.王进喜D.雷锋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1942年4月28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

材料二:“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罗斯福总统在二战中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

——1942年罗斯福时美国民众的广播演说

(1)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2)列举在二战中“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的两则历史事件,并由此写出二战的性质。

(3)你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观点吗?请用两则外交史实来论证。

(4)上述材料给我们有何启示?

当前题号:10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