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属于其重要举措的是( )
A.确立三省六部制 | B.虚心纳谏 |
C.崇文抑武 | D.改土归流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 127 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宋代以前,君臣“对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
A.当时君臣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B.当时大臣奏请的事务太多 |
C.宋太祖人老眼花 |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秦朝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国家统一 |
B.加强中央集权 |
C.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
D.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得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 B.“文字狱” | C.八股取士 | D.特务统治 |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史的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
(民族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加强对①、②、③地区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举出一例即可)
(文化篇)
(5)请你简要分析“八股之害”。
(6)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清朝思想文化的特点。
(政治篇)
材料一: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措施有何影响?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选集》
(2)材料二所述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哪一项政策?请简要概括此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民族篇)
材料三:《清朝疆域图(1820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加强对①、②、③地区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举出一例即可)
(文化篇)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威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两项文化措施?其相同目的是什么?(5)请你简要分析“八股之害”。
材料五:

(6)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清朝思想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