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社会生活
- 人类生活的世界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 +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历史
- 当代中国与世界
A.焚书坑儒 | B.罢黜百家 | C.文字狱 | D.八股取士 |
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793年7月1日,正值夏季。我们从六横岛上岸。岸边小平原上种着水稻,耕作得很精细。附近村庄的房于用木头建造,房顶上用稻草搭差着,房子四周种的是竹子。
——摘编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材料二: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糢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
——改编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见图(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为何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予以分析。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 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天文学著作 |
B |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
C |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是古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
A.A | B.B | C.C | D.D |
A.加强中央集权 | B.削弱地方权力 | C.抵御外来入侵 | D.维护国家统一 |
序号 | 史实 | 推论 |
① | 明朝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 |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② | 明朝修筑长城 |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
③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④ | 清朝实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郑成功大力建设台湾 |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 |
C.清政府实行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 D.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
A.北京 | B.泉州 | C.广州 | D.厦门 |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1)填写材料一中①处的空缺内容,并说明材料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二: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2)材料二中所谓“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指出其主要特点。材料三:黄宗羲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他呼吁士人普遍参政、议政,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3)解读以上三则材料信息,以“政治制度革新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简洁)①西域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驻藏大臣 ④台湾府
A.①一②一④一③ ![]() | B.②一①一③一④ ![]() | C.①一③一②一④ ![]() | D.①一③一④一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