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小题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小题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题1】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节选自《诗经·秦风》,主要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是严寒的冬天,确定了全诗忧伤、哀婉的感情基调。 |
C.选文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路途的艰难、时间的漫长间接地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
D.诗歌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蒹葭》选自其中的《秦风》。 |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
D.《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 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
B.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能、脱俗的追求。 |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一句话是孔子点评《关雎》的话。其中的“不淫”是“有节制”的意思,“不伤”是“不至过于悲伤”的意思。 |
E.诗中“悠哉悠哉”表现了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著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
A.“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
C.“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理想实现了。 |
D.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水无止境的追求。 |
A.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 |
B.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 |
C.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
D.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妻凉)的冬日画面。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选出与例句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川之美
A.亲戚畔之 | B.汝之不惠 | C.已而之细柳军 | D.行天下之大道 |
四时俱备(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题4】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文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小题5】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夕阳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
B.梅溪之西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
C.自康乐以来 盖以诱敌(《狼》) |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
A.深溪蓄翠 | B.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
C.不蔓不枝(《爱莲说》) |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
(l)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小题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夏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
如果哪一座城市发生风潮或者叛乱,引起剧烈的政争,或者拒绝像平常一样纳贡效忠,那么国王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他们服从。第一种办法比较温和,就是把飞岛浮翔在这城市及其邻近地域的上空,这样就剥夺了他们享受阳光和雨水的权利,因而居民们就会遭受饥饿和瘟疫等灾难;同时,如果他们罪有应得,上面就可以投掷大石块打击他们,把他们的房屋打成粉碎。他们无法自卫,只好爬进岩穴或地洞里去躲避。如果他们依然执迷不悟,或者还想反抗,国王就要拿出最后的办法来。
(1)上述语段选自英国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其中“国王最后的办法”指什么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描述了飞岛国王镇压叛乱等做法有什么讽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
(2)牺牲玉帛____
(3)公令疏军而去之____
(4)夫信,民之所庇也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小题3】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①______”和鲁庄公的“②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①______,乙文写的是②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①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②______”这一句。
“可是,既然你有钱了,简,不用说,你现在一定有了许多朋友,他们会关心你,不会让你献身给我这样一个瞎眼的残疾人吧?”
(《简·爱》)
文段中残疾人“瞎眼”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