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   (2)患有所不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3】简要说说选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所不辟也(担心)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尔而与之(踩踏)
D.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B.得则生
C.呼尔而与D.行道人弗受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论证,将鱼与熊掌进行正反对比,提出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C.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D.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鱼(_______)
(4)弟子谏曰(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小题3】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小题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不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B.以头地尔 抢:碰,撞
C.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D.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专诸刺王僚也 汝心固,固不可彻
B.仓鹰击殿上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C.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
D.而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 光先帝遗德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
B.选文第①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
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当前题号:4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动作词“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啪”丢案板上,一搓一拉,成蛇样长条;一捏一见,“啪”拍在面案上;一抻一合,扭成大间女辫儿,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了,撇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说法不一。但都只是听说,没人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伙儿。

寒来署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师父,我……”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嗯……”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就一年。”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竞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呢?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堪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捧个场。”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圈、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填空。
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①____________,仗义散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②____________;
第三幕:红子③____________,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究,老梅献演绝活;
尾声:红子④____________,老梅飘然备开。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记住,可别丢我的脸”一句为下文老梅出现在红字面馆并且表演绝技埋下伏笔。
B.对师徒表演绝活的描写详略分明,突出师父技高一筹,也暗含作者赞美之情。
C.在红子心中,绝活是招徕顾客提升人气的工具,而老梅认为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
D.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
(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
(4)结合语境,比较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不同心理。
①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②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5)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泥人张》)

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蒲柳人家》)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将下列意象按其象征意义进行归类。(只填选项)
意象:
A.破旧的老水车B.熏黑的矿灯C.干瘪的稻穗D.失修的路基E.雪白的起跑线F.绯红的黎明G.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H.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象征意义:(1)祖国的未来和希望:____。
(2)祖国长期以来贫穷与落后的状态:____。
(3)人民心中渺茫、难以实现而又从未消失的对未来幸福的希望: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藏在花蕊里的童年》

佚名

宝贝,请你放下手里的喜羊羊,让它睡到你自己的小屋去。你乖乖地坐在那儿,安静地听爸爸讲,我们藏在花蕊里的童年。

老家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充满快乐的河。它从我们家对面的大山上悄悄地发源,在美丽松鸡和野兔戏耍的林间流过,洁白如雪,飞如银丝,一路欢歌,经过我们安详的小村。

我们童年的时光,随着哗哗的歌唱在不轻意间悄然流逝。有时,赤脚走在冰凉的河水中,我分明感觉岁月从指间滑过的清爽。

童年的劳动任务,是每天给家里的老牛割上两竹篓青草。

我们明明知道小河边的草已被我们消灭得精光了,哪怕是一棵尖尖的草芽。但还是禁不住哗哗水声的诱惑,每一次割草都一路朝小河边飞奔而去。我们在半山坡上就甩掉竹篓,让它自己从山坡上滚落下去。等我们脱光衣服,一个猛子跃到小河中时,它已惊魂不定地到达。

我们光溜溜的排成一个长队,站在高高的大石头上,青蛙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往水里跳,惊起如雪的浪花。

我们在春天的小河里戏水,三月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我们黑黑的皮肤,照耀着我们纯洁如水的童年。

河边长着一个高高的核桃树,有一年春天的时候,居然在树冠上长出了一个篮球大小的蜂巢,整天蜂群乱舞,热闹至极。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们爬上树,一把火,把这个蜂巢给烧了。并且享受了一顿油炸小蜂儿的美食。童年的时光中有许多未知的快乐在远方召唤。

秋天,成熟的核桃从夜空中滑落的声音,那是童年里最美丽的声音。

我知道,在这样的季节里,好伙伴们都睡到了木屋的楼上。每一个晚上,猫一样的耳朵耸立,绝不放过一丝丝的风吹草动。

那些让我们期盼很久的核桃,终于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深夜成熟,悄然落下。

那样的夜里,核桃打破碎碎的月光,从树叶间飞鸿一样穿过,吓走一只美梦中的松鼠,仓皇而逃。

“啪——啪——啪”,睡在木楼上的我们默默地计算着我们的希望:一个,两个,三个……天还未亮,我们如猴子一样,提着篮子,往树下飞奔而去。把希望一个一个装进提篮里,慢慢地积攒,晒干了,卖给那些城里人,换来我们一个学期的学费。

夜深了,草堆上洒落一层淡淡的银辉。

我们在草堆间捉迷藏,银铃的笑声抖落棕树上淡淡的月光。

有时,我们也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打着火把,顺着一条山沟一路寻去。我们去找一种像癞蛤蟆一样的石蚌,用鸡蛋蒸来吃,味道十分鲜美。

这些长相难看的家伙,属于夜猫子系列,白天猫在洞里睡觉,晚上悄无声息地出来活动。我们自己做的手电筒对它一照,呆呆地不动了,一伸手便拿住了。

月光下如雪的山泉,时隐时现的火把,欢快的笑声响彻云霄。

这就是我们藏在花蕊里的童年,神秘、美丽、自由、芳香……

(摘自新浪博客,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为何取题为《藏在花蕊里的童年》?
【小题2】从下面景物描写中任选一段,品味它的作用。
(甲)家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充满快乐的河。它从我们家对面的大山上悄悄地发源,在美丽松鸡和野兔戏耍的林间流过,洁白如雪,飞如银丝,一路欢歌,经过我们安详的小村。 
(乙)那样的夜里,核桃打破碎碎的月光,从树叶间飞鸿一样穿过,吓走一只美梦中的松鼠,仓惶而逃。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何要给孩子讲述童年的事呢?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选自《智取生辰纲》

【小题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辰纲。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小题2】本文反复描述天气炎热,详细描写黄泥冈买酒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