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 明
- 宋濂(1310-1381)
- 刘基(1311-1375)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归有光(1506-1571)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徐弘祖(1586-1641)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其他明代作家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请准确复述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③。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④梦中初遇洛神⑤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⑥,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簧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娥:美女。③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④东阿王:曹植。⑤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⑥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2)余挐一小舟(______)
(3)武林门而西(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杂然而前陈者 |
C.则已心飞湖上也 则有去国怀乡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聚室而谋曰 |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小题5】(甲)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⑤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州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⑥夕春:夕阳。【小题1】(赏月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 景 尤 不 可 言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
【小题2】(明时间)下列关于(甲)(乙)(丙)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
B.(乙)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
C.(丙)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
D.(甲)(乙)(丙)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
(1)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4】(辨虚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丰富意味。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甲文)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乙文)
【小题5】(析情感)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甲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1)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发出)
C.梅花为寒所勒(约束,阻止)
D.山岚设色之妙(设置)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梅花为寒所勒/歌吹为风
B.猿则百叫无绝/月景尤为清绝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皆在朝日始出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3)下面对两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B.乙文中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认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而以月夜为最。
C.甲文移步换景,抓住突出特征描写景物,写出了水的清澈与湍急,山的动感与生机。其次,视角多样,有俯视,有平视,有仰视,还有远眺。
D.乙文中无“待”,而题称“待月”,以实写虚,暗示作者优雅的趣味,也造成读者期待的兴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 ⑵柔梢披风
⑶麦田浅鬣寸许 ⑷呷浪之鳞
【小题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小题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土膏微润膏 (2)、泉而茗者茗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局促一室之内 | B.乃记之而去 |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D.实是欲界之仙 |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小题4】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你对此有何体会或启发。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
(乙)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士人画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佛印绝类弥勒(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逮举轴(
(4)令怪之,黎明物色(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无丝竹之乱耳 |
C.持就火炀之 |
D.至之市而忘操之 |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小题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 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 ②机:机关。 ③吠(fèi):狗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诎右臂支船() ②尝贻余核舟一()
③凿木人长寸许() ④予不能悉记()
【小题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小题3】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
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绝(《三峡》) |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
D.持就火炀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 |
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八分有奇 ②高可二黍许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 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比”与“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涯若比邻 |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C.无与伦比 | D.比比皆是 |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4】文章末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文来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虞初新志•核舟记》)
(乙)八大山人(朱耷),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自《虞初新志•八大山人传》)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C.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 D.虽/陈黄金百镒于前 |
(1)矫首昂视
(2)诎右臂支船
(3)尝写菡萏一枝
(4)数十幅立就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高可二黍许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B.①佛印绝类弥勒 ②颖异绝伦 |
C.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D.①如有所语 ②此中人语云 |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小题5】以上选文都表现了人物的不平凡,但(甲)文侧重表现王叔远___________,(乙)文则侧重表现八大山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