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其他北宋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二)北高峰①,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上有华光庙,以奉五显之神②。山半有马明王庙,春日祈蚕者咸往焉。浮屠七级,唐天宝中建,会昌中毁;钱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复毁。群山屏列,湖水镜净,云光倒垂,万象在下。渔舟歌舫,若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觌③其影。西望罗刹江④,若匹练新濯,遥接海邑,茫茫无际。郡城⑤正值江湖之间,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草木云蓊,郁郁葱葱,悉归眉睫。山顶旧有望海阁,今废。
注:①北高峰:杭州西湖一景,在杭州灵隐寺后。②五显之神:江西徳兴、婺源一帯汉族民间崇奉的财神。③觌:见,相见。④罗刹江:即钱塘江,因风涛险恶,故有此称。⑤郡城:此指杭州城。【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 临表涕零 |
B.前者呼,后者应 前人之述备矣 |
C.往来而不绝者 沿溯阻绝 |
D.水落而石出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小题3】阅读语段(一),谈谈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小题4】上面两个语段在描写琅琊山与北高峰景色时,分别运用了什么写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云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宴酣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
(2)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__)
(3)颓然乎其间(_________________)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大量地运用了骈散句,使得文章句式整齐却又富于变化,如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
B.本文除第一段之外,每一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由写景到游乐再到归去的景象,使得文章层次清晰,脉络鲜明。 |
C.文章中太守的“醉”和“乐”本质上是统一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 “乐”始终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
D.第一段先从一个全景的镜头即“环滁皆山”写起,再逐层拉近,依次介绍了琅琊山、酿泉,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主景醉翁亭上,这样层层推出,不仅交代了醉翁亭的具体位置,更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 |
(链接材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佳木秀而繁阴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至扶风之明年
(5)既而弥月不雨
(6)而吾亭适成。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则以名物 |
B.而不知人之乐 而凿池其南 |
C.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马说》) |
D.以为休息之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小题4】(甲)文和(乙)文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掇:(duō)拾取,采取。【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少辄醉(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
(3)树林阴翳(_______)
(4)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5】如何理解甲文中的“太守之乐其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
B.佳木秀而繁阴(秀:秀丽) |
C.泉香而酒洌(洌:清) |
D.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消散,山谷就显得明亮了。 |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了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的移步换景手法,让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
B.第②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
C.第③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 |
D.第④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的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觥筹交错 觥:
(4)云归而岩穴暝 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小题3】文中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链接材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1)“五柳先生”饮酒(2)“醉翁”饮酒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
B.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
C.弈者胜 弈:下棋 |
D.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
A.其西南诸峰 其如土石何 |
B.名之者谁 前人之述备矣 |
C.行者休于树 多会于此 |
D.而不知人之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B.山路回转,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临下站在泉上的人,是修建亭子的醉翁。 |
C.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居高临下站在泉上的人,是修建亭子的醉翁。 |
A.文章内容丰富,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色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上。 |
B.文章条理清晰,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
C.文章情感深沉,着力写太守与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景,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郁闷的人生态度。 |
D.文章语言优美,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岐山:与前文的 “扶风”一样,二者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农历四月初二。⑥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⑦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⑧忭:欢乐、喜悦。【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伛偻提携(______)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
(3)甲子又雨 (_______)
(4)三日乃止(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 官吏相与庆于庭。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述有误的-项是
A.甲文以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在这些“乐”中既有寄情山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之情。 |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
C.甲文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容的脉络是连贯的。 |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
(二)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云归而岩穴明 吾谁与归 |
B.山间之朝暮也 薄暮冥冥 |
C.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此乐何极! |
A.感极而悲者矣 泉香而酒洌 |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其喜洋洋者矣 |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禽鸟知山林之乐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
C.两文都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夫/淫雨霏霏 |
B.感极而/悲者矣 |
C.其/喜洋洋者矣 |
D.四时之景/不同 |
①春和景明____
②薄暮冥冥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____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4】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