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
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
A.不知其善也 其真不知马也 |
B.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
C.执策而临之 是故谋闭而不兴 |
D.其真无马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驱使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
B.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
C.鞭打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
D.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
A.甲乙两文结尾处引用的句子,都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道理讲述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
C.甲文用总结的语气得出结论,坚定有力,令人信服;乙文则用诘问的语气提出观点,表达了作者愤懑的感情。 |
D.甲文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
(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令子欲以于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
庄于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只标一处)固 不 知 子 矣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相: (2)或谓惠子曰 或:
(3)于是鸱得腐鼠 是: (4)固不知子矣 固:
【小题3】下面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B.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
C.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
D.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小题5】回答下面的问题。
《惠子相梁》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 |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C.鲦鱼出游从容 | D.请循其本 |
A.北冥有鱼 | B.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子固非鱼也 | D.我知之濠上也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 |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注)①庾诗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相同的写作方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小题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
【小题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③;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④王税。荒路暧⑤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⑥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⑦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注)①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②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③艺:种植。④靡:没有。⑤暧:遮蔽。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⑦班白:头发花白,指老人。【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
(3)便要还家(_____)
(4)此中人语云(_____)
(5)日入从所憩(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小题3】两文都描写世外桃源,很多内容是相互照应的,请你分别从两文中找出两处照应的句子。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① 、麻枲②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丝纩(kuàng):丝和丝棉。②麻枲(xǐ):麻。【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初极狭,才通人 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 _____________
(3)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___________ (4)杨谢而从之 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居民之大聚落也 |
B.渔人甚异之 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
C.便舍船,从口入 杨谢而从之 |
D.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
皆 不 私 藏 与 众 共 之 故 可 同 处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小题5】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
B.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 |
C.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细) |
D.各复延至其家(延:顺延,依次) |
A.忘路之远近 | B.渔人甚异之 |
C.具答之 | D.闻之,欣然规往 |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即“世外桃源”。 |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就是桃花源。 |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
D.文章描绘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