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七十三,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①三年。三年心丧②毕,相诀而去,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③,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④,因命曰“孔里”。
太史公⑤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⑦,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服:服丧。②心丧: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③庐于冢上:在墓旁搭了一间小房住下。④百有余室:一百多家。⑤太史公:司马迁自称。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慕,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⑦余袛回留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名 丘 字 仲 尼 姓 孔 氏。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三年心丧毕 (4)相诀而去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公大笑乐 |
B.①乐亦在其中矣 ②过中不至 |
C.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传不习乎 |
D.①可谓至圣矣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小题5】[乙]文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现了世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世人敬仰孔子的原因。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1)人不知而不愠
(2)逝者如斯夫
【小题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
B.选文第一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不亦说乎 说: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小题3】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______,这就需要_________。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不亦说乎
⑵博学而笃志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人 不 堪 其 忧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 ②所以:……的原因。 ③弗:不。 ④报:报告。⑴下列选项中的“而”字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 B.切问而近思 |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淫慢则不能励精:
(2)险躁则不能治性:
(3)意与日去: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小题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包括哪几点?
【小题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什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用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不辞劳苦的深情。 |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出诗人离开故乡后新鲜、欣喜的体验。 |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
(选自《明清诗赏析》)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而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
D.尾联直抒胸臆,“送”字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题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小题2】这首诗融情于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小题1】请赏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妙处。
【小题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话言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