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 分子
- 元素
- 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字母)。
(3)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___不同。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字母)。
A. 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
B. 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
C. 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
(2)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
(3)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是:________。

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
(2)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
(3)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是:________。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_____________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
一个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_____________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
一个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建立模型的过程 | B.得出结论的过程 | C.提出问题的过程 | D.验证假设的过程 |
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时,放射性原子氮16可能短暂存在。氮16原子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下列有关氮16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为9 ![]() | B.相对原子质量为14 |
C.和普通氮原子是相同的原子 ![]() | D.和普通氮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
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________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________。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________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________。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_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________
②现象2的原因:________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__。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________
②现象2的原因:________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___。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_____。
(2)1um 金箔包含了 3000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
A.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 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4)1919 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_____。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_____。
(2)1um 金箔包含了 3000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
A.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 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A.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
某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如图中甲是该物质的元素质量分数圆饼图,图乙为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据图分析,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A、B、C分别表示碳、氢、氧 |
B.该物质化学式可表示为CH6O2 |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5 |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个数比为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