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密度
- 物态变化
- 溶液
- 溶解度
- 水
- 空气
- 金属
- 常见的化合物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通常情况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态空气提取气体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先分离的是()


A.氦气 | B.氧气 | C.氮气 | D.无法确定 |
0℃的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是_____________的。(填相同,不相同)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
B.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 |
C.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 |
D.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
C.都在内表面 |
D.都在外表面 |
一盆0 ℃的水放在0 ℃的环境里,用电风扇对它吹风,经过一段时间后()
A.水根本不结冰 |
B.水可以结冰,结冰后质量不变 |
C.水可以结冰,但结冰后质量小于开始时水的质量 |
D.水可以结冰,结冰后环境的温度降低 |
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蒿的水溶液使其沸腾,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微火加热使水溶液慢慢沸腾 |
B.用旺火加热水溶液缩短沸腾的时间 |
C.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
D.用高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
将一个装水的塑料杯,放入冰箱冷冻室中.每隔一个小时做一次观察,结冰的情况如图所示:从上述观察中,你能发现什么?对于这一发现,你能做出什么解释?

某小组同学用卫生球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作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图中BC段表示________过程,在开始计时第6min,萘处于________状态,由图象还可以知道萘的熔点是______℃。

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海波的颗粒 一点好(选填“大”或“小”)。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目的是使海波各处的 趋于一致。
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天晴的中午,小强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展在室内、有风的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的大小均相同),并记录在表格内,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与结论是( )
半杯水 | 室内 | 阳台 | ||
1块砖 | 2块砖 | 1块砖 | 2块砖 | |
变干时间 | 2.5h | 1h | 45min | 20min |
A.只能得出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
B.只能得出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
C.只能得出与液体的温度和表面积有关 |
D.能得出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速都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