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天然草场辽阔,放牧牲畜头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几百万头上升到现在的近5000万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近几十年来,内蒙古地区天然草场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A.水体污染B.产业调整
C.气候干旱D.过度放牧
【小题2】为了及时有效的对天然草场利用状况监控和管理,可以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D.地理信息系统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1937~2008年,该区域(  )
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小题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 (省级行政区)。从干湿地区看,该山脉以东是 ,以西是
(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试分析原因。
(3)C地区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据图分析该地区荒漠化的特点及成因。
(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当前题号: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B.次生盐渍化C.裸岩D.土地沙化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图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我国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小题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小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小题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表,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
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小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
A.逐渐变慢B.逐渐加快C.变化不明显D.无法判断
【小题2】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小题3】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②生态移民③建设防护林体系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小题2】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