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
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
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A.四川——水力资源 | B.山东——气候资源 |
C.黑龙江——矿产资源 | D.福建——耕地资源 |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制约该省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小题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小题1】制约该省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 | B.矿产资源 | C.耕地资源 | D.太阳能资源 |
A.新疆 | B.湖北 | C.贵州 | D.广东 |
下图为人口数量与相关要素相互关系变化模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与人口数量大致呈负相关的是( )

与人口数量大致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储量 | B.工业产值 | C.环境污染程度 | D.粮食产量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原因是( )
A.资源匮乏 | B.气候干旱 |
C.对外开放程度低 | D.科技水平低 |
A.西电东送工程 | B.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C.包兰铁路修建 | D.西气东输工程 |
下面是“各国经济发展与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指标相关图”。其中意大利与巴西相比( )


A.意大利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B.意大利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意大利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D.意大利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人口数量及其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 )
【小题2】下列各国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
【小题1】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 )
A.环境承载力 | B.环境人口容量 |
C.人口合理容量 | D.地球环境容量 |
A.日本 | B.加拿大 | C.德国 | D.科威特 |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科技人员大量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小题2】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4500、8000、60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小题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

【小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科技人员大量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①② | B.③② |
C.③④ | D.④⑥ |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西人口约2.028亿(2014年),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其中圣保罗为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达1189万人。近年来,该国出现人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和中小城市迁移的趋势,这些市镇辖区的经济正在向农业、商业、石油开采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转型。
材料二:巴西人口分布图(左图)与巴西铁路分布图(右图)

(1)分析巴西北部人口稀少的原因。
(2)简述圣保罗过快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简析巴西近年来人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巴西人口约2.028亿(2014年),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其中圣保罗为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达1189万人。近年来,该国出现人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和中小城市迁移的趋势,这些市镇辖区的经济正在向农业、商业、石油开采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转型。
材料二:巴西人口分布图(左图)与巴西铁路分布图(右图)

(1)分析巴西北部人口稀少的原因。
(2)简述圣保罗过快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简析巴西近年来人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迁移的主要原因。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绿洲的分布特点。
(2)说明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
(3)指出制约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1)指出图中绿洲的分布特点。
(2)说明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
(3)指出制约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