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承载人口为40万,耕地的承载人口为67万,森林的承载人口为42万,矿产资源的承载人口为115万,则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40万 | B.42万 | C.67万 | D.115万 |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
【小题2】影响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
A.①地 | B.②地 | C.③地 | D.④地 |
A.科技发展水平 | B.生活消费水平 |
C.资源丰富程度 | D.地区开放程度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小题2】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小题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A.甲处 | B.乙处 |
C.丙处 | D.丁处 |
A.人口减少 | B.政策改变 |
C.劳动力增加 | D.科技进步 |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千米。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以上材料表明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小题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小题1】以上材料表明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A.临界性质![]() | B.警戒性![]() | C.相对性![]() | D.有限性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 |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 |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 --100)。下图中,P点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下左图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下右图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右图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 | B.山地 | C.丘陵 | D.平原 |
A.地势起伏大 | B.水资源短缺 | C.石漠化严重 | D.冻土广布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处等积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图中东部与西部相比

【小题1】甲处等积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河流谷地 | B.海拔高度较大 |
C.年降水量较少 | D.受夏季风影响 |
A.人口密度较小 | B.水热条件较差 |
C.环境人口容量小 | D.自然带较单一 |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小题2】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小题1】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