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
A.气候适宜 |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 D.人口素质较高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①人口问题 ②环境问题 ③资源问题 ④生态问题
【小题2】仅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小题1】该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①人口问题 ②环境问题 ③资源问题 ④生态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人口容量 | B.合理人口容量 |
C.环境承载力 | D.最适宜人口容量 |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环境承载力、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口合理容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代表地区开放程度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其人口合理容量越高 |
B.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其人口合理容量越低 |
C.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是生活消费水平,与文化消费水平无关 |
D.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是文化消费水平,与生活消费水平无关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分别表示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与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均值。
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二 该地区现有人口6200万,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将减少8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1)20年后,该地区人均耕地为_________平方米。在科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资源是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资源是_________。有人认为未来20年内此种资源的质量可能会大大提高,试分析说明其理由和今后在利用这种资源中应注意的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分别表示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与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均值。
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人均耕地 | 人均森林面积 | 人均淡水 |
1000 m2 | 1000 m2 | 2000 m3/a |
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二 该地区现有人口6200万,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将减少8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1)20年后,该地区人均耕地为_________平方米。在科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资源是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资源是_________。有人认为未来20年内此种资源的质量可能会大大提高,试分析说明其理由和今后在利用这种资源中应注意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小题2】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
【小题3】关于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
B.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16亿左右 |
C.我国人口约为14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
D.我国的环境承载力约为16亿 |
A.科技发展水平 | B.人口文化 |
C.资源状况 | D.生活消费水平 |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
B.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 |
C.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
D.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人口合理容量逐渐降低 |
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 |
最多级供养的人口数量 | 45万 |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25万 |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 30万 |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 35万 |
A.25万 | B.30万 | C.35万 | D.45万 |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土地面积小,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地区 | 年生物量(万吨) | 可承载人口(万人) |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
东北地区 | 105100 | 23000 | 229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88600 | 22000 | 395 |
青海、西藏 | 10000 | 1000 | 4 |
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土地面积小,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它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主要人员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是产业结构 “重化”现象突出。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发展速度远大于轻工业。工业产值中高能耗的工业部门如有色冶金工业、能源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为太原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下图所示太原市能源消耗总量图(1999年--2013年)。

材料二: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地形特点是西、北、东 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汾河纵穿市区中心。太原属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在 456毫米左右。交通枢纽中心,是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内陆地区和山东沿海港区的 枢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入与流入的重要城市。如下表所示的太原市人口结构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描述太原市1999年一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特点。
(2)分析太原市常住人口的结构特征。
(3)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太原市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原因。
(4)人口流入使太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归纳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是产业结构 “重化”现象突出。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发展速度远大于轻工业。工业产值中高能耗的工业部门如有色冶金工业、能源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为太原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下图所示太原市能源消耗总量图(1999年--2013年)。

材料二: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地形特点是西、北、东 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汾河纵穿市区中心。太原属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在 456毫米左右。交通枢纽中心,是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内陆地区和山东沿海港区的 枢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入与流入的重要城市。如下表所示的太原市人口结构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描述太原市1999年一2013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特点。
(2)分析太原市常住人口的结构特征。
(3)从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太原市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原因。
(4)人口流入使太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归纳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小题2】青藏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

【小题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A.光照 | B.地形 | C.土壤 | D.热量 |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
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
C.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
D.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
下列因果关系描述正确是: ( )
A.资源总量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
B.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数量增加→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
C.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
D.经济总产值相对一定→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