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完成下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土地面积小,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3-13 04:0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中国新闻网报道,如果我国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我国人均土地、水、森林、能源等资源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目前我国的总人口并未达到17亿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生育政策
B.资源不足
C.环境质量差
D.经济落后
【小题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开放程度
B.资源状况
C.消费水平
D.科技水平
同类题2
下图为“木桶效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决定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是
A.所有的桶板
B.最长的桶板
C.最短的桶板
D.都不是
【小题2】下列影响不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巴西―森林资源
B.澳大利亚―矿产资源
C.美国―土地资源
D.沙特阿拉伯―水资源
同类题3
读台湾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造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湖
D.矿产
【小题2】目前台湾西部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闹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是
A.a<k<c
B.c<b<a
C.b<a<c
D.a<c<b
同类题4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小题2】“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小题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同类题5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
①地区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人口的变化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