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地地质构造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从 图 中 岩 层 形 态 看 , M 处 的 地 质 构 造 为 ; 该 处 地 形 形 成 的 原 因 为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 循环, 图中 B 环节是: 。
(3) 在图中 C 环节的参与下,① 处的 岩可转化为② 处的 岩,这种地质作用属于 (内、外)力作用。
(4) N 地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此地 此时气候特征为
(5) N 处的河流上,是否适合建大型水库?( )
(6) 假设图中所示地区为印度及其沿海地区,则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 季节的风 是 季风,此风形成的原因是
(7)假设该地处在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该处洋流名称是

(1) 从 图 中 岩 层 形 态 看 , M 处 的 地 质 构 造 为 ; 该 处 地 形 形 成 的 原 因 为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 循环, 图中 B 环节是: 。
(3) 在图中 C 环节的参与下,① 处的 岩可转化为② 处的 岩,这种地质作用属于 (内、外)力作用。
(4) N 地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此地 此时气候特征为
(5) N 处的河流上,是否适合建大型水库?( )
(6) 假设图中所示地区为印度及其沿海地区,则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 季节的风 是 季风,此风形成的原因是
(7)假设该地处在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该处洋流名称是
素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位于南阳盆地西侧,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封闭式渠道设计)的起点。南阳盆地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的关键区域。下图为南阳盆地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选择丹阳口水库作为水源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小题2】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水质的目的,南阳盆地的农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小题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选择丹阳口水库作为水源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A.距离目的地近 | B.水量大 | C.无结冰期 | D.海拔较高 |
A.山区林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 B.平原区缩小种植规模 |
C.库区周边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 D.河湖区禁止水产养殖 |
华北某地通过修建地下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地下水库,这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右图为该地区某一地下水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的优势有
①不占用地表空间 ②水体自净能力强 ③受水文灾害影响小 ④水源补给广
【小题2】修建地下水库可以减轻本地区
【小题3】该地从地下水库抽取水资源对盐碱地进行洗盐,最可能的季节是

【小题1】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的优势有
①不占用地表空间 ②水体自净能力强 ③受水文灾害影响小 ④水源补给广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A.地面沉降 | B.低温冷害 | C.洪涝灾害 | D.土地盐碱化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下面甲、乙两图为“地貌景观示意图”,丙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从地貌上看乙图是_____,说出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若甲、乙两地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甲在___处分布,乙在___处分布。
(4)丙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循环,该循环可使陆地水_______,若B处森林大量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水循环的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从地貌上看乙图是_____,说出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若甲、乙两地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甲在___处分布,乙在___处分布。
(4)丙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循环,该循环可使陆地水_______,若B处森林大量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水循环的___环节(填数字序号)。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
【小题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地的
【小题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破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小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
A.地表径流减少 | B.地下径流增加 | C.下渗减少 | D.降水明显增加 |
A.水土流失加剧 | B.蒸腾减少 | C.土壤含水减弱 | D.甲乙河径流量变化较稳定 |
A.甲增加, 乙减少 | B.甲增加,乙增加 | C.甲减少,乙减少 | D.甲减少,乙增加 |
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两端从城陵矶到枝城直线距离只有180千米,河道却有337千米,从1560年到1998年,荆江大堤决口共37次,平均10年左右一次。
(1)长江洪涝灾害在荆江段频繁发生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根据监测站数据,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为6.6万m3/秒,但最高洪水水位却比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7.19万m3/秒时还要高,主要原因是______。
(3)下列四项工程中能减少来水,缓解荆江段险情的是 ( )
(4)洞庭湖对长江起蓄洪和补给的双重作用,我国以这种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变化与下图曲线中最吻合的一条是 ________。

(5)针对荆江的洪涝灾害,你认为防治的措施应有哪些?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两端从城陵矶到枝城直线距离只有180千米,河道却有337千米,从1560年到1998年,荆江大堤决口共37次,平均10年左右一次。
(1)长江洪涝灾害在荆江段频繁发生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根据监测站数据,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为6.6万m3/秒,但最高洪水水位却比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7.19万m3/秒时还要高,主要原因是______。
(3)下列四项工程中能减少来水,缓解荆江段险情的是 ( )
A.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 B.三峡水利工程 |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D.都江堰水利工程 |

(5)针对荆江的洪涝灾害,你认为防治的措施应有哪些?
读“水循环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小题2】城市中渗水砖的大量铺设,导致

【小题1】图中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水汽输送 | B.②一下渗 |
C.⑤一海水蒸发 | D.⑥一降水 |
A.①减少 | B.②增加 | C.③减少 | D.④增加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含盐量较高,故又称“咸湖”,是世界最深的 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中国古称“热海”。伊塞克湖是地壳断裂陷 落形成的,经常发生的地震和广布的温泉表明这里的地壳运动仍在继续。该湖东 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广泛引 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
材料二:伊塞克湖地区位置示意图

(1)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2)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3)分析在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对当地的影响。
材料一: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含盐量较高,故又称“咸湖”,是世界最深的 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中国古称“热海”。伊塞克湖是地壳断裂陷 落形成的,经常发生的地震和广布的温泉表明这里的地壳运动仍在继续。该湖东 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广泛引 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
材料二:伊塞克湖地区位置示意图

(1)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2)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3)分析在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对当地的影响。
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小题2】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小题3】【小题4】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小题2】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
B.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
D.两湖都在西半球 |
A.甲区域的地震灾害比乙区域少 | B.甲、乙区域资源丰富,分别为铁矿和煤炭、石油 |
C.甲、乙两区域东部海区洋流流向一致 | D.乙区域a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政治因素 |
读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小题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是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
A.蒸发 | B.下渗 | C.地表径流 | D.地下径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