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4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敦。”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足下,古代下级称谓上级,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自秦朝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一般称“世子”。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是国君的辅弼大臣或是皇帝的老师,作为重臣参与朝廷政事,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
C.避席,是古代交往的一种礼节。古人一般席地而坐,有时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离开座席伏身或起立。
D.顿首,九拜之一,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以及平辈之间。行顿首礼时,头部碰地即起,接触地面的时间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并重用荆轲都是为了消弭秦灭燕国的祸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至燕,鞠武认为收留他于燕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除去樊将军。
C.太子在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泰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致使秦国大乱,以便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加点的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笑武阳 顾: 回头看 而秦武阳地图匣 奉:两手捧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 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
C.左手把秦王之袖  因:因此  剑,故不可立拔  坚:锋利
D.起不意  卒:突然   秦王柱而走 还:环绕
【小题2】以下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④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⑤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小题3】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既指宫殿的台阶下,也是对帝王的尊称。本文是指前者。
B.蛮夷,“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夷”,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C.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从侍卫,外从作战。
D.殿下,指殿阶之下,也是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文中指前者。
【小题4】对文中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到秦国后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可见荆轲计划周密。秦王大喜,也正如荆轲事前所料。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颂扬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虑。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所选文中写“廷刺秦王”,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