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注释:慁(hùn混):打扰,烦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左右 屏:遮蔽
B.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口裹足    杜:闭
D.下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B.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C.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D.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主之礼”,古代主人和客人相见要行宾主之礼,行九宾之礼,这是主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礼节,除此之外,宾主还可以行稽首、顿首、揖让等礼节。
B.跪,古人的坐姿,双腿席脚掌垫着臀部而坐。这跟下跪不一样,下跪臀部不能靠在脚掌上,腰弯曲,面朝下,是认错悔过的姿势。
C.跽,是跪这种坐姿的稍微变形,双膝着地,拉直身子,臀部不再靠着脚掌。这是警觉或倾听的姿势。
D.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是在孩子年满二十岁的时候,由父母所取。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8: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小题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3】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4】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A.《赤壁之战》B.《唐睢不辱使命》
C.《窦娥冤》D.《邹忌讽齐王纳谏》
E. 《荆轲刺秦王》
【小题5】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敦。”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足下,古代下级称谓上级,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小题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