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战国策·秦策》

注释:慁(hùn混):打扰,烦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左右 屏:遮蔽
B.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口裹足    杜:闭
D.下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B.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C.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D.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主之礼”,古代主人和客人相见要行宾主之礼,行九宾之礼,这是主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礼节,除此之外,宾主还可以行稽首、顿首、揖让等礼节。
B.跪,古人的坐姿,双腿席脚掌垫着臀部而坐。这跟下跪不一样,下跪臀部不能靠在脚掌上,腰弯曲,面朝下,是认错悔过的姿势。
C.跽,是跪这种坐姿的稍微变形,双膝着地,拉直身子,臀部不再靠着脚掌。这是警觉或倾听的姿势。
D.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是在孩子年满二十岁的时候,由父母所取。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8:0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婧惧,乃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晏子惕然而悟。

明日朝,谓景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谓之暴;崇玩好,威严令谓之逆;刑杀不正,谓之贼。夫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也。崇玩好,威严令,是逆民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公曰:“寡人敬受命。”晏子出,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拔植悬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西汉 刘向《列女传》(有删节)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于相晏子之门 (2)罪当死 (3)寡人请自之 (4)晏子惕然而悟
【小题2】下面的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B.北面稽首曰
C.明日朝,谓景公曰
D.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加罪 /  进而问
B.妾闻明君莅国也  / 穷民财力谓
C.又不私恚害公法  / 今必当人祀
D.不损禄加刑  / 妾恐伤执政之法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
(2)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小题5】刘向《列女传》中将所记载的女子分为“母仪”、“贞顺”、“节义”、“辩通”等,你认为“齐伤槐女”应归入上述哪一类?请结合文章第一段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太傅鞫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共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道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大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商周时候就设置的官职名,初为皇帝的老师,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后代多为虚职,作为一个荣誉职位赐给有功劳的大臣。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C.“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谓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以用“足下”。
D.“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昧唐突的含义在内,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曰:“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谐铎》)

(注释)①严分宜: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徴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豪迈。
B.《战国策》又称《国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D.定劫:佛教认为当水、火、风三灾出现时,世界将归于毁灭,称为“劫”。被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