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军败,获晋公以归。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卒与粟,自雍绛 属:连续B.欲诛之,其无乎?  辞:推辞
C.惠公礼,召公讥之   倨:傲慢D.乃令使谓秦缪公    间:暗中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是
A.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B.里子寡人不得立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寡人争之弗能得,故秦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
D.亡郑晋,于晋得矣 持千金之资币物,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克使迎夷吾梁 嘉为先言秦王
B.内犹有公子可立者外求    秦王必喜善见臣
C.始夷吾河西地许君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D.秦缪公发兵送夷吾于晋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只用于男性,和“弟”的用法不一样。“弟”有时可以指女性,如“骊姬弟生悼子”。
B.“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寡人”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D.“东道”指请客的主人或接待别人的人。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因郑国在秦国之东,甘愿做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或“东道主”。
【小题5】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小题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B.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C.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D.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夷吾想回晋国继承君位,吕省、郤芮等人对此很怀疑,认为只有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国,才不会有危险,因此夷吾派他们去贿赂秦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秦国饥荒攻打他们,理由是“之前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晋国战败,惠公成为俘虏,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子圉继位。
【小题8】(1)秦缪公派兵送夷吾归国和惠公夷吾元年“倍秦地”一事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记载,相对应的文字为“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请翻译这句话。
(2)面对晋国和秦国的合围,郑国危在旦夕,“乃间令使谓秦缪公”并以“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的说辞成功说服秦缪公退兵。这说辞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表述总结得更为简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请翻译这句话。
【小题9】《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但就是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却在大兵压境之时,“夜缒而出”,独闯秦营,最终使秦国退兵。综合选文、课文与《东周列国志》里的这段文字,分析一下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8 08: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聞,走燕王,而数破如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寒<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菌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漸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①而不信 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气”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薪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怛: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军中以远距离投石为戏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国被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B.荆,春秋时楚国别称。因有荆山,故称荆。也说,秦始皇父庄襄王名子楚,为避讳“楚”字,故改楚为荆。
C.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D.《史记》,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计出万全,老谋深算。王翦和李信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源于前者知己知彼,考虑周到,后者年轻气盛,骄傲轻敌。
B.王翦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受秦王信任,王翦虽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义无反顾,领军攻楚。
C.王翦高瞻远瞩,为计深远。王翦洞悉君王心理,借秦王重用之机,多次索要土地财宝,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
D.王翦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楚国举全国兵力来拒秦,王翦坚守不战,养精蓄锐,避敌锐气,寻得战机,最终大败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2)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说者。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烹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存在了几千年。根据《辞海》、《辞源》等的解释,烹刑就是“古代以鼎煮人的酷刑”。
B.太牢具:指极丰盛的筵席。古代祭祀或宴会,牛、羊、豕三者齐备叫太牢。“具”,饭食,酒肴。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D.赐骸骨:意思是乞身告老。古人把做官看作委身于君,年老要求退休叫做乞骸骨。归卒伍:意思是回乡为民。古时户籍以五户为伍,三百家为卒。“卒伍”,指乡里。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刚愎而残暴。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B.危急关头,汉军现转机。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此时,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
C.逃命时,汉王不惜放弃亲生儿女。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后来汉王亲自拉儿女上车,姐弟俩得以脱险。
D.项王勇猛却少智,疑心谋士范增与汉有交情而背叛了自己。并答应了范增离开的请求。君臣失和、离心。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
(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幾,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凌、安阳,拔之。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年,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秦挑战  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B.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
C.为相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吏常惠等
D.廉颇死于寿春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廉颇转战四方,先后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占领了齐国的幾邑,占领了魏国的防凌、安阳,反击燕军,夺取魏国的繁阳。
B.廉颇为国尽忠,不计前嫌。长平之战,廉颇因延误战机被罢职,后仍能以国家大局为重,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尽心尽力为国尽忠,击退燕国入侵。
C.廉颇为人耿直,言语直率。击退燕国入侵后,之前因廉颇失势离开的门客重新投奔廉颇。但是廉颇很直白地让门客们离开,丝毫不想留下他们。
D.廉颇性格刚烈,处事鲁莽。当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为将时,廉颇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逞一时之气后投奔魏国大梁。
【小题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 王 曰 壮 士 赐 之 卮 酒 则 与 斗 卮 酒 哙 拜 谢 起 立 而 饮 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因此项羽愿听。
C.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有所犹豫,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D.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